
文/楊璇琴(青島大學 學生)
95后的任賽男畢業之后,選擇了壽衣模特這個很多人都不理解的職業。因為忌諱,媽媽勸她辭職,同學們也與她漸漸疏離。但她表示:“幫助人們在生命的最后體面告別,是一種慰藉,請不要把我當瘟神。”
任賽男身邊的人對待殯葬行業的態度正是社會上大部分人的縮影,雖說各行各業沒有貴賤之別,然而殯葬卻因為和“死亡”聯系在一起,令人心生忌憚。許多人都認為殯葬是不吉利的,這使得與之相關的行業也披上了一層神秘面紗,去揭開這層面紗的人,不僅少之又少,更有很大可能像任賽男一樣,不被理解和支持。
不僅是壽衣模特,殯葬禮儀師、入殮師、火化師這些與殯葬相關的職業都常常受人非議,并且他們還有一些不成文的規矩:不參加親友的婚壽喜筵,不主動告知別人自己的職業,不遞名片不握手,不對客戶說“你好” “再見”“一路走好”等。筆者認為,殯葬相關的行業是極莊嚴肅穆的,他們頂著心理壓力陪伴死者體面地走過最后一程,應該受到社會的尊重,而非避之不及的態度。
造成如此局面的,不僅是封建迷信思想的傳承,還有“死亡教育”的缺失。早在1976年,美國就已有1500多所中小學校實施死亡教育的課程。英國1988年教育改革方案出臺后,其中包括“死亡和悲哀”等學習項目,健康教育的標準也包括了“死亡和喪失”課程,為年齡低至11歲的兒童開設內容與死亡有關的課程。相比之下可以看出,我國的死亡教育幾乎為零,所以才會談“死”色變。但只有讓人們在成長過程中接受“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規律”,才能讓死亡不再是禁忌,讓殯葬行業從根本上擺脫偏見,適當地開展“死亡教育”是有必要的。
在我國,殯葬習俗本身充滿著神秘敬畏的色彩,我們要做的是加強教育,從而對殯葬去偏見化,去忌諱化,去鬼魅化。只有這樣,才能讓人們將殯葬看作一場鄭重、嚴肅但不神秘的儀式,對殯葬行業少一份偏見與非議,多一份尊重與理解,讓其由特殊回歸普通。
(本文系“青島市首屆高校評論大賽”參賽作品)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