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滄區牢固樹立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扎實推進學校體育工作,大力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積極打造“悅動李滄”體育品牌,全面提升中小學生健康水平。在開展群眾體育活動方面,李滄區完善優化健身設施建設頂層設計,增加健身設施有效供給,補齊群眾身邊的健身設施短板,全面提升轄區居民體質,實現城市品質跨越式提升。
陽光體育推動一校一品落地
李滄區認真執行國家課程標準,開足開齊體育課。加強體育課堂教學模式研究,積極探索以培養學生體育運動興趣為出發點的趣味體育課堂,激發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結合學校特色發展,積極打造趣味大課間。足球操、跳大繩、集體舞、十步拳……一幕幕精彩的畫面不時在李滄區各中小學的校園里上演,師生共同參與趣味精彩的體育大課間活動,這成為李滄校園內一道亮麗的風景。

李滄區做好普及類體育項目設置。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全區范圍內大力推廣乒乓球、足球、游泳、跳繩、踢毽子等大眾化、趣味性強、參與度高的體育項目,讓絕大多數學生首先做到動起來,能夠積極自發地參與其中。在普及大眾化項目及基礎上,結合區域多彩教育的實施,以提高學生運動技能為目的,鼓勵學校結合自身實際,朝著多元、科學、健康的發展方向進行特色項目的打造和發展。一批教育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學校不斷涌現,諸如青島六十二中的射箭、文昌小學的武術、虎山路小學的橄欖球、唐山路小學的排球、汾陽路小學的乒乓球、四流中路第三小學的花樣跳繩等,各個學校積極發揮自身優勢,抓特色,提品質,創品牌,進一步拓展素質教育內涵,形成了一校一品的學校體育特色格局。
陽光聯賽提升競技體育水平
李滄區以各級各類體育比賽為抓手,促進學校競技體育水平提升。積極推進校級體育賽事活動常態化,鼓勵學校積極組織靈活多樣的班級、年級、校級體育比賽活動,讓廣大師生能夠廣泛參與其中;全面推進區級體育聯賽規范化,與正規、專業的體育組織和俱樂部合作,比賽過程公開透明,比賽結果公平公正,為區級陽光聯賽營造了積極向上、公平競爭、專業規范的良好氛圍。在此基礎上,全區每年舉辦田徑、武術、跳繩、游泳、啦啦操、乒乓球、棋類等近20項區級陽光體育聯賽,積極組織區、校代表隊參加省市各類賽事活動,每年都有近300支隊伍的4000余名學生參與到省市區各級各類賽事活動中。

李滄區注重體教融合,各學校積極開展“競技體育項目進校園”活動。在充分發揮學校體育資源基礎上,加強優質社會體育資源的引進合作,與海大、青大、追風少年、中能足球俱樂部等校外資源的合作,聘請校外兼職教師、優秀退役運動員、專業俱樂部教練員,組建學校體育教師和職業教練員相結合的競訓隊伍,開展項目普及與高水平運動訓練,扎實打造“金字塔”運動員結構,提升學校體育綜合水平。
陽光決策加大健身設施建設
李滄區完善優化健身設施建設頂層設計。每年開展本地區健身設施現狀調查,摸清健身設施建設短板。定期向街道社區征求建設意見,并召開民生座談會,及時掌握群眾需求,傾聽人民聲音。向規劃部門了解體育用地和可用于建設健身設施的非體育用地,優先建設貼近社區、方便可達的健身設施,向規劃部門建議有關健身設施建設的內容。

李滄區深度挖掘空閑土地惠民潛力。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室外健身設施建設,以租賃方式向社會力量提供用于建設健身設施的土地,嚴格依法依規經營,豐富經營范圍,提高服務能力,為周邊社區居民提供優質健身服務最大供給。總建筑面積6萬余平方米的李滄中聯運動公園就是在原滄口體育場基礎上,由青島中聯建業集團有限公司投資與李滄區政府合作,經過創意設計和高標準規劃,改、擴建而成的集競技體育、休閑體育、健身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體育中心,極大滿足了李滄區西片居民健身活動需求。

李滄區逐年持續加大投入完善學校體育設施建設。近年來,新建、改建中小學風雨操場(室內體育館)24處,游泳館3處,七人制足球場地40片,五人制足球場地15片,學校田徑、籃球、排球等專用體育場地均高于山東省中小學基本辦學條件標準,體育設施條件達到全市一流水平,為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全部免費開放公辦中小學室外運動場地,每年入校鍛煉人次達150余萬人次,實現了對轄區內體育健身資源的有益補充。
李滄區大力提升健身設施建設水平,逐年加大健身設施建設力度。“十三五”期間投入4000萬元,在全區新建籠式場地31處、高標準燈光足球場1處、健身路徑440余條、兒童樂園9處、室內健身吧7處、室內足球訓練場1處,并為多處森林公園、口袋公園配備健身設施,打造全民健身新載體。

李滄區注重與專業體育機構合作,提高學校運動場地使用效率和專業化水平,同時指導學生開展專項體育訓練,收到良好效果。滄口學校的游泳、汾陽路小學的乒乓球和虎山路小學的橄欖球等特色運動項目成績突出,學生受益面廣,培養了一批國家級運動員優秀后備人才。加強區域內場館統籌,社會體育場館管理運營實現線上整合,實現了網上選課程、網上選教練、網上訂訓練場地等功能,降低了場館運營成本免費,滿足了廣大群眾的個性化健身需求。(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劉世杰)
責任編輯 李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