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7日訊 兩百年前,當雨果面對塞納河中斯德島上的巴黎圣母院時,建筑的瓦礫承載著歷史的厚重,讓他寫下那句有關建筑的至理名言:“建筑是用石頭寫成的史書。”
在歷史的車輪中,青島現代化的進程滾滾向前,如果你想在青島的都市撥開“迷霧”,一窺過去的歷史,那就去探尋城市的古老建筑。

近期正熱播的電視劇《巡回檢察組》里,閃現了青島人最最熟悉的老建筑NO.1“老市府”。青島人極其珍視的這一地標,位于市南區沂水路上。始建于1904年的膠澳總督府歷經著百年風云,見證著這座城市的幾經沉浮。那輝映綠樹的悠悠紅瓦、歷久彌堅的花崗巖,感覺再豎立幾百年仍然會是過去和今天這個樣子。

如果你在青島有一瞬間產生身處過去的錯覺,那可能是膠澳總督府中國式的女兒墻、歐洲古堡般的花崗巖外壁,青島當地漁村的花崗石墻基……正帶你回到20世紀初的青島。

建筑不僅是一座城市歷史的坐標系,也是一座城市氣質的風向標。

如果以建筑論一座城的氣質,那么膠澳總督府的拔地而起,給近現代的青島帶來了何種城市氣質?以歐洲建筑意象為原型,以紅色為基調,以蘑菇石為肌理,浪漫主義的優雅和自然主義的淳樸在這座建筑上構成了青島近現代建筑的一種模式。據專家介紹:“自從青島有了膠澳總督府,青島的建筑基本上就是以它的美學風格為基礎。”在越來越同質化的城市建筑中,青島“紅瓦綠樹”的城市氣質恰恰是由這些建筑定義的。
當現代人已習慣生活在混凝土、鋼筋搭建的建筑群時,膠澳總督府的矗立在告訴我們,在這個建筑都千篇一律的時代,我們需要這樣的建筑告訴現代人關于“美”的溫度。
建筑不是死去的過去,當我們的后輩在百年后一如今天的我們從膠澳總督府走過時,總督府建筑的碎片又會給他們帶來怎樣的新想法、新發現,讓后來人重新審視、刷新古老的城市文明。建筑存在的意義不只是讓我們通過建筑探尋房子是什么樣子,而是通過房子的樣子尋找文明的樣子。
青島人相信,一百或幾百年后,假如影視這類藝術形式仍然存在的話,屹立不變的“老市府”仍然會被影視鏡頭特別青睞。(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張芝萌/文 王雷/圖、視頻)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