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7日訊 冬日寒潮的到來,讓青島的室外溫度達到“歷史最低”,但在青島國際人力資源產業園,卻是另外一番“熱火朝天”的景象。全市22家人力資源服務行業領先企業負責人和市、區(市)兩級人社部門相關負責人圍坐在一起,就“十四五”期間青島市人力資源服務行業發展目標和努力方向展開“頭腦風暴”。

“今天我們開的是務虛會,但我們是帶著收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目的來的,所以今天我們有話多說、沒話少說,不說廢話、客套話,直接說痛點、難點。”活動一開始,擔任“主持人”的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副局長劉傳華就給這場“圓桌會議”定了基調。
“有劉局給我‘壯膽’,我就直說了。”坐在會場“內圈”的上海外服(集團)有限公司的負責人第一個拿起話筒。“目前青島有些優惠政策制定的申請條件中,明確帶著括號,把人力資源服務企業排除在外,這對于我們來說有些‘受傷’。”
聽完這話,不少企業負責人紛紛點頭。“政府都把我們這個產業當作一個‘特殊群體’,我們這個行業怎么能實現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這個問題我們也反思過,歸根到底,這折射出來的其實是我們政府監管能力不足的問題。”劉傳華一邊記錄著企業反饋的問題,一邊向在座的企業家承認了不足。“可能因為之前經歷過幾例‘騙補’的惡性事件,導致我們有些‘因噎廢食’,當然也是因為我們監管的措施和辦法考慮不夠。”
“其實,政府在這方面的擔憂和考量我們都能理解,但這種‘過于嚴苛’的事前監管是不是會造成企業積極性的下降?”“能否換個角度,在事中或者事后監管層面上強化細則和標準,加強對政策補貼用途的監管?”在座的企業家們紛紛“出謀劃策”。
有了第一個“挑刺兒”的人,在座的企業家們也不再拘束,紛紛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我個人每年都要跑去上海參加各種人力資源服務產業論壇、峰會,每次至少能看到10多個青島同行的身影,但在青島本土,像今天這樣的一次性集結這么多優質同行的機會屈指可數。”“此前我從事的是金融行業,有一個組織力和行動力非常強的行業協會,定時共享信息、密切同行互動,但目前我們缺乏這樣一個‘抱團發展’的規劃。”“青島現在發力工業互聯網,我們人力資源服務行業如何在這樣一種地方產業發展特色和趨勢下,利用好‘互聯網+’,提升產業科技創新含量。”……

邊聽邊答、邊討論邊記錄,不管是“主持人”劉傳華,還是坐在“外圈”的各區市人社部門負責人們,大家時不時抬頭討論、低頭記錄,四個小時的座談會時間很快就結束了。
“從事人力資源行業十余年,也經歷過幾番起伏波折,但從來沒像現在這樣信心滿滿。”山東勞聯終成人力資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國乾會后告訴記者,之前參加過多場西海岸新區的行業會議,但全市規模舉辦這種形式的座談會還是第一次,“能看得出青島市人社部門愿意沉下心來認真聽我們企業的心聲,也真心愿意助力我們企業的發展,有了政府這個‘靠山’,我們企業也就更有起跑沖刺的勁頭。”
“2020年,全市188家‘規上’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實現營業收入正增長,同時我們也在積極推進人力資源產業園建設,支持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開展自主品牌建設,也涌現出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本土機構,但相較江浙滬等現代服務業發達地區,我們的差距還很明顯,這次召開以市場主體為主的座談會,也是希望能更好地了解企業需求,制定更有針對性的行業發展政策。”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人才開發處處長趙同遠介紹說,“接下來我們也將仔細梳理企業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繼續放大市場、政府的‘雙輪驅動’作用,制定出臺更有吸引力、更精準的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政策措施,推進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搭建合作平臺,實現行業發展與城市發展相得益彰、同步成長。”(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任曉萌)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