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8日訊 囊括了篆、隸、楷三大書體的正體書法,天然具有雅正風范、正大氣象,歷3000年始終是書藝之基石,時代審美的永恒追尋。新時期的正體書法在綿延的歷史進程中,又將呈現怎樣的創變特征?今天上午,“全國第五屆正體書法作品展覽”在青島西海岸新區中鐵博覽中心開展,從全國近18000件來稿中嚴格篩選出來的293件入展精品,或將給出一種答案。

高規格國展來青島“固本正基”
作為疫情以來中國書法家協會啟動并展出的首個高規格“國展”,全國第五屆正體書法作品展覽也是新時期以來青島首次由官方舉辦的國展。它由中國書法家協會、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共青島市委宣傳部共同主辦;中國文聯書法藝術中心、山東省書法家協會、青島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青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青島西海岸新區管理委員會承辦。同時也被看作是向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青島城市建置130周年獻禮的2021年首場文化盛宴。
在今天的開幕儀式現場,中國書協主席蘇士澍雖未到場,卻通過視頻明確了此次展覽的重要意義。他說,正體書法,篆、隸、楷諸體都有極強的藝術個性表現力,同時又具有極強的“范式”、“法度”制約性;它們的創變空間,既大又小。因而如何在繼承中開掘意蘊、突顯個性,對于書家來說,就是一個既是基礎性的也是綜合性的大考。

在他看來,正體書法對于書者的要求相當高:“既需廣取博學,溯本求源,精研法度;又須靈心獨照,精思敏悟,在神思暢想中捕捉靈光。而它們天然所具有的雅正風范和正大氣象,是書法史亙古不變的永恒向往,時代審美的永恒追尋。”因此,倡導、推廣正體書,對當代書壇來說,無疑具有非同尋常的固本、筑基意義。
而籌備幾乎貫穿全年、因疫情而一再推延的這場展覽,也已遠遠超出了書法藝術本身的專業價值,被賦予了一種弘揚正能量、提振精氣神、凝心聚力以藝抗疫,以正書而正人的積極的社會意義。
全國293位書者詮釋“守正創新”
本次展覽共收到17409件作品,其中楷書10027件,隸書4915件,篆書2467件。論及投稿作品數量,山東省居首,共計2033件;河南1390件,江蘇1244件。經過評委會嚴格評審篩選,共有293位作者入展。

從1994年中國書協主辦首屆全國正書展覽到2021年第五屆展覽在青島舉行,歷時17年。17年過去了,新時期的書法呈現哪些新樣貌,它們又是如何體現在293位入展書者的作品中的?
據展覽組委會介紹,此次入展作品書體純正、取法高古、風格多樣,體現了書者對傳統經典的深入理解和開掘,代表了現階段正體書法創作的整體水平,更是當代正體書法藝術風貌和時代價值審美的集中反映。
山東省書協副主席、青島市書協主席范國強則更為具體地告訴記者,17年當中,作為全國正體書法創作最權威的展覽,它的展示與引領功能不容忽略,在這個意義上說,“守正創新”的展覽理念非常正確也非常重要。雖說從一開始,“守正”與“創新”就是展覽中并存的兩個關鍵詞,但范國強能夠明顯感覺到,展覽的側重點正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進行著轉化調整。具體來說,就是在最初的幾屆展覽中,守正的意義可能占據更大的比例,而越往后發展,創新的作用愈加凸顯。“正”與“新”,“守”與“創”的內涵和關聯,處于生生不息的變化之中,引發人們的思考,并由此彰顯出正體書法創作的時代精神氣質。

他舉青島唯一一件入展的隸書作品為例,這件作品明顯是在傳統漢隸的基礎上,結合了明清隸書的創變,其中尤能看出明人所推崇的以“奇”見長的《夏承碑》的影響。在范國強看來,守正與創新也一直是書法發展進程中的兩個關鍵詞,曾經老一輩書家不主張去學的的個性化書體,也在新的歷史時期不斷被后來人所接受和吸納,成為創新的正道。這一點倒是與青島正在倡導的山海書風的開放、包容,正相契合。
17年前參加了首屆正體書展的青島市書協副主席、青島畫院理論部主任宋文京告訴記者,展覽令他印象最深的是,除去過去常見的以六尺整張書寫的小字以外,字比較大的對聯等非常個性的表達,如楷書中有魏碑風格的大字書,尤其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它反映了正體書風格多樣性、個性化的探索。他評價說,這場展覽對于傳統挖掘得更深,取法更加多樣化。原來我們覺得秦漢以下都不學習了,還有人說夏商周三代以下都不學,現在我們看到宋元之后都有人學習借鑒,甚至清隸、清篆也有人效法,這反映了一種“轉益多師”的書法傳承態度和趨勢。
國展上拂過的青島山海地域書風
今天的開幕式上,首次播放了《山海情深、翰墨青島》和《翰墨山東、正書天下》的專題宣傳片,其中前者更是直觀向人們展示了青島的歷史文化,青島書法的深厚底蘊,以及近年來重點打造的具有山海特色的地域書風。來自山東省王羲之書法特色學校青島西海岸蘭亭小學的孩子們也通過特別錄制的短片,獻上了一場精心編排的書寫表演。在優雅的音樂旋律中,孩子們手執毛筆,打起“書法拳”,奮筆分別用篆書、隸書、魏碑和唐楷四種正體書寫下“山海情深、翰墨青島”。

今天現場所有人都能感受到這場國展上拂過的強勁的“山海地域書風”。它以歷史的方式呈現:秦始皇三次巡幸瑯琊郡,修建瑯琊臺,青島瑯琊臺刻石為至今唯一秦篆遺跡,被譽為篆書極則。這種小篆正是秦始皇推行“書同文”而作為“可著圣道,可發王制”的官方正體字。據說,本次展覽的舉辦地,距離刻石發現地青島瑯琊臺故址二十余公里,如此關聯也為本次正體書法展平添了不少悠遠而莊重的意味。

它也呈現于當下青島漸入佳境的書法創作梯隊的氣質面貌中,“青島的書法發展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宏闊的的學術思考、完善的展覽機制、豐富的創作面貌,體現出青島書法人的文化自信和歷史擔當。”這是中國書協副主席、山東省文聯副主席、省書協主席顧亞龍對于青島書界的褒揚。實際上,在承辦此次國展之前,青島已成功舉辦了康有為書學國際研討會暨首屆青島國際書法雙年展等具有重大影響的書法展覽。在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中,青島有17人入展,不僅遠超山東其他各地市,在全國同類城市中也名列前茅。而在此次正體書法展覽中,青島最終有四位書者入展,在省內居首。這些都充分證明了青島書法在全國的綜合實力。可以說,青島書法界正逐漸形成一支有學術厚度、有創作實力、有組織能力、有干事精神、有成熟經驗的人才隊伍。以“山海情深”為文化品牌,以“雄強、蒼深、開放、包容”為內核的青島地域書風理念正逐步深化……
如果說“雄強、蒼深”是對傳統的傳承與夯實,“開放、包容”則是不斷推陳出新的方式和手段。范國強說,只有在不斷的交流與吸納之中,不斷置身于高規格的展覽平臺之上,城市的文化藝術才能開拓視野,獲得發展和提升。(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魏/文 王雷/圖)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