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畫畫在紙上很常見,但把畫畫在陶瓷板上的并不多,如果在這塊瓷板上再加上一層“宣釉”,讓陶瓷板變成“宣瓷”,有了宣紙的效果,從而讓中國傳統水墨畫的墨色暈染發揮到極致,這種新的藝術形式正是王巧璞的“獨家”瓷板畫。
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瓷板畫在業界有著很高的收藏價值。王巧璞透露,他曾用20分鐘畫了一幅棧橋瓷板畫,有買家愿意出近4000元的價格收藏,但他拒絕了。在王巧璞看來,瓷板畫上的青島老建筑更應該成為這座城市文化的載體,“山海景觀很多城市都有,但歷史建筑每個城市都不盡相同。”
在瓷板上勾勒青島,源于王巧璞對青島老建筑的一次速寫機會。他出版的《魯東速記》一書中,收錄了30多幅青島老建筑的繪畫作品,這讓本不是青島人的王巧璞對青島歷史建筑著了迷。而彼時,他已經掌握了瓷板“制宣”工藝,讓青島老建筑與中國傳統陶藝相結合,作品可以成為歷久彌新的城市符號,王巧璞認為,這才是對青島文化的傳承。
如今,不只局限于作畫的王巧璞還拿起了相機,對青島老建筑的前身、故事做起了探訪,拍攝的作品在社交平臺上賺足了眼球的同時,王巧璞的目的是留住本該屬于青島的文化,“保護歷史建筑,青島現在正在往好的方向發展,我希望這種發展能更快一點。”

他畫畫30年還會燒陶瓷 創作瓷板畫成功率卻只有50%
說起做瓷板畫的經歷,就不得不提到王巧璞長達30年的美術功底。都說藝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從7歲開始,王巧璞人生中絕大多數時間都被繪畫占據,曾經也有過一晚上畫20多張竹葉的“慘痛”經歷。
盡管直到大學,王巧璞都是念的美術專業,但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卻得益于他會燒制陶藝,這位來自“瓷都”淄博的“80后”小伙如愿成了一名陶藝老師。而美術功底加上制陶手藝,這也為王巧璞日后的瓷板畫創作打下了基礎。
“瓷板畫的創作比較特殊,一幅瓷板畫從毛坯到成品,除了要進行繪畫外,還要進行燒制。”在王巧璞的畫室里,他拿起一副尚未創作完成的基督教堂瓷板畫給我們講起其中的奧妙。
陶瓷的燒制過程充滿變數,瓷板畫也不例外,有時王巧璞幾個月的心血會因為窯變而功虧一簣,“有50%的成功率就很好了,失敗對陶藝工作者來說是家常便飯,我都是抱著‘最好的畫永遠是下一副畫’這樣的心態。”王巧璞拿出一副彎曲的瓷板畫向我們展示起來,“這幅畫就是燒制之后瓷板彎了,我們叫它‘殘’了,這樣的殘次品最后都是摔碎處理。”

兩年速寫37幅青島老建筑 他把紙上的老房子“搬上”瓷板
從2011年開始嘗試在瓷板上畫作品,王巧璞的創作對象有人物,也有青島美景。而原本畫在宣紙上的中國水墨畫被“搬”到瓷板上,對王巧璞來說,是進入了另外一個藝術門類。但說到用瓷板畫描繪青島老建筑,還要從王巧璞出版的一本叫作《魯東速記》的書說起。
“這是一本邀約作品,要全國畫師畫本地建筑,淄博已經有人畫了,我在青島生活十多年,就讓我來畫青島。”王巧璞說,接下這個工作,有一大半原因是因為自己的興趣,“我本身就很喜歡研究歷史建筑,國內現存的百年歷史建筑我基本上走了個遍。”
從做調研、寫文案、四處寫生,再到出版,前后歷時兩年時間,這兩年里,青島天主教堂、總督官邸、帝國法院舊址、老舍故居等地都留下了王巧璞寫生的身影,最終收錄進書中的作品共有37幅。也正是這兩年的寫生經歷,讓王巧璞對青島歷史建筑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我一直認為最具青島特色的文化不是山海,而是建筑,因為山海很多城市都有,但老建筑是歷史造就的,每個城市的歷史都不相同。”用王巧璞的話來說,越了解就越喜歡,越喜歡就越想留住。“關于青島老建筑的畫冊不少,但我們這個時代是不是應該有更獨特、更新穎的文化載體?”
彼時,王巧璞的“宣瓷”技術已經成了業界的“青島獨家”,在青島獨有的瓷板上,描繪青島這些獨特的“老房子”,留住本該屬于青島的文化,王巧璞認為,這才是手藝人該有的擔當。

20分鐘畫的“棧橋”能賣4000元 他為傳承文化不愿出手
藝術品都有一定的收藏價值,瓷板畫作為陶瓷藝術,在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王巧璞創作的青島老建筑瓷板畫收藏價值如何?王巧璞聞言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
“我曾經在一塊裝飾畫大小的瓷板上用幾筆就畫了一座棧橋,畫面很簡單,下面幾個色塊,就畫了20分鐘,但這幅畫我自己非常滿意。”在之后的景德鎮全國博覽會上,王巧璞這幅畫受到不少藏家喜歡,他們之中有人出價近4000元想買走這幅瓷板畫。
藝術不能用金錢來衡量,這話放在王巧璞身上再合適不過了。“這幅畫我自己也非常喜歡,畫面很靈動,出手相當于忍痛割愛。”思慮再三,王巧璞最終沒有賣掉這幅棧橋瓷板畫。
在常人看來,畫20分鐘就能賣到近4000元是一筆劃算的買賣。但王巧璞始終認為自己是藝術工作者,而非商人。“我畫這些畫的目的是為了傳承青島文化,留住這些老建筑在此時此刻的樣貌。如果讓我捐到博物館,我絕不猶豫。”王巧璞說,“再說藝術品創作的背后是藝術家多年的積累,秉承的藝術理念,這些對藝術的‘修行’是無法用創作時間和利潤率來衡量的。”

“老建筑是青島文化的魂,我想為這座城市再做點什么”
畫了近百幅瓷板畫,王巧璞稱他對青島老建筑已經到了“閉著眼都能畫”的地步。但同時,他也意識到,文化傳承絕不僅僅是畫出來這么簡單,“去年年初,我和朋友去老城區待拆的建筑上逛了逛,在一座待拆的筒子樓最高層,我從一扇破爛不堪的窗戶望出去,窗外是一片錯落有致的紅瓦,周圍有綠樹映襯,再遠處就是海天一色,就是那句‘紅瓦綠樹,碧海藍天’,這才是青島的風景,是區別于其他城市的,與眾不同的風景。”
透過這扇窗,王巧璞更加肯定了老建筑是青島文化的魂,也讓他在那一刻決定,要用短視頻的方式進一步記錄下青島獨有的城市文化。于是,“青島不拆”的短視頻號上線,王巧璞將拍攝的青島老建筑景色,和他所了解到的背后故事擺上網絡,讓網友們通過網絡了解到青島歷史建筑的傳奇故事。
“近年來,青島越來越重視對歷史風貌的保護,其實在我看來,青島的歷史風貌保護區不是單純的某一個區域,可以說青島整座城市都是歷史風貌建筑保護區。”對于王巧璞來說,這座生活了15年的城市就是他的第二故鄉,留住本該屬于青島的文化,這件事他已經堅持了5年。“我曾經也想過會不會有一天離開青島,但現在青島對于老建筑的保護,對于文化的復興,正在往好的方向發展,我想為這座城市再做點什么,讓它的文化發展能更快一點。”(文/李倍 圖片、視頻/張力偉)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