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協委員、德才裝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葉德才:
推進“舊改”,要留住“煙火氣”和“鄉土氣”

“老舊城區、城中村和農村民居”是承載青島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寄托著濃厚的鄉愁,是老一代青島人的情感歸宿、年輕人的打卡勝地、青島的文化銘牌、中國的青島味道。客觀來看,一些代表城市記憶的老舊建筑在舊城改造中沒有得到留存,新建建筑的風格又同質化嚴重,體現不出青島的歷史風貌和文化底蘊。此外,老舊城區的鄰里鄉情和社會關系等“煙火氣”不足。
“改變這種現狀首先要認識到老舊建筑對豐富城市形象的積極作用。” 市政協委員、德才裝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葉德才認為,此外要找準城市發展與古建保護的平衡點,通過合理的規劃設計挖掘老舊建筑的人文價值,助力青島城市形象提升。
對老舊建筑的改造不能簡單地一拆了之,首先要從歷史和文化價值等多角度進行評估和分類。沒有建筑特色的普通建筑、危房等可以拆除。但對一些富有建筑特色并且年代久遠的建筑要予以保留。保留下來的建筑改造要“內外兼修”,即外立面改造和內部結構改造同時著手。外立面不能改變原建筑風貌,對建筑進行“恢復性”和“保護性”修繕和加固;內部結構改造主要是升級居住功能,使其更符合現代人生活習慣,如對取暖設施、墻體保溫、衛生間、光伏節能設備等的應用。
改造后的建筑應盡量讓原住民繼續居住,用生活常態延續的“煙火氣息”,讓“鄰里親情”與老建筑一同保留。游客除了賞游建筑藝術,也能體驗到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葉德才提到,對農村村居的改造不是簡單地將農村變成現代化的城鎮和城市社區,而是在不損害正常農業生產及農村生活習慣的前提下,在保留原村居建筑特色的基礎上進行現代化改造,滿足村民現代化生活需求。最大限度保留“鄉土氣息” ,杜絕大面積推倒重建。另外重要的一點是要打通城市與農村人員雙向流動的管道,允許城市人回村“當農民”,滿足多元化價值取向需求,合理引導城市財富進入農村,為鄉村振興帶來活力。(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冰潔/文 史鑒/圖)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