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協委員、青島三十九中市北分校副校長林華:
增設中小學生校外勞動實踐場所,加強職業崗位體驗

新時代對勞動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家庭勞動教育要日?;?,學校勞動教育要規范化,社會勞動教育要多樣化,形成協同育人格局”。青島市以選取部分勞動教育實驗區、實驗校的形式帶動全市工作的開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學生的家庭勞動崗位、學校勞動崗位得以較好地落實,但學生獲得社會勞動崗位實踐體驗的機會面臨一定的困難。
目前,我市共有453處青島市未成年人“社會課堂”和56處青島市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啟用了“青島市中小學社會課堂網絡平臺”。這些資源先期為我市中小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提供了多種選擇途徑,也切實減輕學生、家長和學校負擔。但這些場館的定位多以“社會實踐”“研學旅行”參觀為主,不能很好地滿足新時代對(社會)勞動教育的要求,不能真正讓學生在勞動崗位上獲得職業初體驗,不能真正實現讓學生出出力、流流汗的要求。
因此,林華建議,利用已有“社會課堂”“研學基地”,設置勞動實踐崗位,比如:科技場館、博物館的解說員、引導員等等;將企事業單位納入勞動實踐基地,給學生更多的機會,真正在勞動崗位上體驗鍛煉,比如:整理書店的書庫、售賣物品等等;在“社會課堂網絡平臺”上增設勞動實踐崗位,為學生、家長、學校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勞動提供多種選擇途徑。總之,通過增設中小學生校外勞動實踐場所(基地),讓學生在參加勞動實踐中得到鍛煉,讓學生的勞動真正“動”起來。(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世鋒/文 黃碩/圖)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