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是每日之本,對于上了年紀的人來說,三餐的營養更為重要。但腿腳不便、手上不利索,各種原因讓買菜做飯成為老年人群體的普遍難題,各區社區食堂的陸續開設,給老人提供了方便,但也存在一些問題:覆蓋度不夠,更迭頻繁,不少居民表示,希望社區食堂推廣開,口味、菜品搭配上真正考慮老年人的需要,解決老人吃飯難題。
半年后水餃包子沒了蹤影
今年66歲的王剛和老伴家住同德路附近,子女不在身邊,隨著年齡增長,買菜做飯越來越累。趕早市拉個推車,提溜著滿滿一車菜上公交,再一路拖回家,洗菜、切菜站半天,眼神不好,菜不敢切太碎,光是備菜就要好長時間,站得腿疼腰疼,再加上做飯、刷碗,“大半天的時間光忙活做飯了,身體吃不消。”王剛說,早飯可以買豆漿餡餅,老人消化不好,晚上喝碗稀飯對付對付就行,關鍵就是中午這頓飯很重要。
社區食堂可以極大解決子女沒空做飯的難題。 高靜文 攝
兩年前,王剛家旁邊有商戶開了社區食堂,給老人提供午飯。“一開始很高興,很多老人都去吃飯,我也幾乎每天都去。”可是半年后,去吃飯的人少了許多,一年后食堂歇業,不久又換了一家,還是一樣的情況:熱鬧個半年,慢慢就沒有人了。“價格貴了,菜量還少了。”王剛說,包子、水餃這些老年人愛吃的面食不見了蹤影, 鄰居告訴他,他搬來之前也有一家食堂,也是三個月就冷清了,前前后后加起來,三年換了三家食堂,都是商戶經營,都干不長。“今年1月份貼了公告,說是3月份又要開一家,希望這一家可以做得更長久一些。”王剛說,最大的期盼是可以打半份菜,再就是咸淡適中,軟和點,可以多考慮老人的口味。
愛心食堂志愿者年紀都偏大
八大峽街道的祥和愛心素食餐廳,由劉星冶和她的星河志愿者團隊打理,由于是公益性質,食堂不盈利,和其他社區食堂性質不同。免費午餐吸引了60多位老人前來就餐。除了公益性質,劉星冶認為,老人愛來這里吃飯,和他們琢磨菜品分不開。“我們沒有專業廚師,志愿者們在家怎么做飯,來餐廳就怎么做給老人吃。”如何做得軟爛、如何搭配營養,每天的菜品都不同,老人吃飯的時候常常稱贊好吃。
日常打理上,劉星冶覺得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志愿者年齡偏大。“我們餐廳的現狀就是年老的照顧更年老的,70歲的老人照顧80歲的老人,身體好的照顧行動不便的老人,互相照顧,互相取暖。如果說呼吁呢,就是希望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進來,用愛的傳遞,照顧未來的我們。” 積極養老,在助人中慢慢變老,這是他們團隊的心聲。自己有能力的時候,付出努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自己沒能力的時候,會有更多的人站出來幫助自己。劉星冶希望這樣的良性循環可以廣泛開展。
希望成為老人的快樂源泉
辦了兩年的社區食堂,劉星冶認為,社區食堂不該只是個給老人提供餐食的場所,更應該成為老年人與社會溝通的平臺和感受快樂幸福的源泉。“我們社區食堂推出了生日會,每月為老人過一次生日,吃個生日蛋糕,吃碗長壽面。老人們戴上生日帽,切開生日蛋糕時,慶祝生日的歌聲響起,都笑得特別開心。”飯后餐廳還會組織老人們唱歌、做手指操,盡可能多提供娛樂活動。
劉星冶認為,一頓午餐,可以嘗試成為社區空巢老人陪伴新模式。探索一條社區多維度康養之路,從單一的生活照顧型向關注老人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真正讓“老者安之”。“社區食堂是一項帶有公益性質的項目,不具有明顯的市場利益和空間,自然成為很少人愿意接手的‘燙手山芋’。要良性運行下去,還需要政府、社會各界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或者放出更多資源吸引各方力量參與其中。”劉星冶說。 (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高靜文)
市人大代表、市北區海倫路街道哈爾濱路社區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隋金鳳
價位有區分菜品更豐富
“為老年人送餐,提供吃飯的大食堂很有必要。”當了16年“小巷總理”,隋金鳳深有體會地說,哈爾濱路社區位于老城區,轄區共有居民4808戶,75棟樓座中大部分是建于上世紀80年代的老房子。“60歲以上的老人占三分之一,80歲以上的268人,90歲以上的老人有16位,年齡最大的是99歲。”關于社區老齡人口的數據,隋金鳳印象特別深刻。由于子女上班,老人們買菜做飯不方便,飯菜做多做少都是麻煩事。還有的老人常年臥床,子女照顧本身就很疲憊,再難抽出精力買菜做飯,常常也是對付一頓是一頓。“去年開始,我們海倫路街道與養老院聯合,打造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中心可以為我們社區的老人送餐,再加上五元的服務費,標準有18元、20元,行動方便的老人還可以到居委會領餐。”隋金鳳對這種形式非常認可,這大大方便了老年人的生活,起碼老年人不用在家里吃剩飯了。同時,她還提出建議,菜品可以有更多的價位區分,畢竟60歲老人和80歲以上的老人飯量不同,需求不同,可以針對各自的情況提供不同價位的菜品。食堂可以面向60歲以下的社區居民開放,只不過他們吃飯的費用比老年人貴一些,這樣也有助于調動起食堂承辦方的積極性,從而在經營過程中形成良性循環。(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于波)
責任編輯:孫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