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18日訊 近日,山東省生態環境廳授予9個縣(市、區)、鄉鎮(街道)第一批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西海岸新區紅石崖街道榜上有名。“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多年來,紅石崖街道認真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正確把握生態文明與經濟建設的關系,書寫出了一份“美中添美、生態生金”的靚麗答卷,一個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紅石崖正徐徐呈現。

發展可持續,新舊動能加快轉換
新年伊始,紅石崖街道清水河畔,青島鑫隆建設集團投資建設的得恒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廠房的生產線上,一面面整體樓板正被推進養護窯中,完成養護后即可出廠運至建筑工地,與外墻板、樓梯等構件現場組裝成一棟棟樓房,這就是裝配式建筑。
“裝配式建筑以工廠預制替換現場澆筑,實現施工綠色高效,節約了原材料和勞動力,減少了污染。”青島鑫隆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漢新說。面對勞動力成本攀升、保護環境的使命,建筑業傳統的發展方式亟待轉型升級。
這種變革,對于得恒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而言,離不開紅石崖街道的積極引導與支持。“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拋棄傳統產業,推倒重來‘另起爐灶’,既不可能更不可取,只要悉心呵護,培育出適宜企業成長的‘肥沃土壤’,老樹也能發新枝。”紅石崖街道經貿辦負責人殷效臣說,得恒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四年前還是一家停產的潔具企業,青島鑫隆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完成收購后,街道搶抓新舊動能轉換機遇,積極為企業送政策、送服務、送市場、送信心,引導企業實現華麗蛻變。
而今,在紅石崖街道,像得恒建筑科技這樣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企業不勝枚舉。目前,街道已初步形成了以華大基因、海爾工業4.0等為代表的南部新舊動能轉換集群,以及以蘭石重工、德瑞石油等為代表的北部高端制造業集群,轄區企業硬實力不斷提升。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正確處理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街道堅持‘區街融合’發展,以服務保障功能區開發建設為主線,按照循環經濟、清潔生產模式布局,轄區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四新經濟’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形成了經濟轉型升級,新動能不斷發展的新格局。”紅石崖街道黨工委書記唐曉城表示。


厚植“含綠量”,生態生金效應顯現
每到初冬時節,紅石崖街道洋河入海口開始展露一年中最不容錯過的“芳容”。日漸染紅的堿蓬草色澤鮮艷,連綿著在海灘上鋪展,形成壯觀的“紅海灘”,附近的藍灣綠道宛若玉帶蜿蜒,一幅海天相接、云浪共舞的生態畫卷吸引著眾多游客和攝影愛好者前來賞景采風。灘涂上,當地隱匿多年的招潮蟹重新成群結隊現身,或覓食、或打斗,十分有趣、惹人喜愛。

“過去這里都是養殖池,私搭亂建、違規傾倒廢棄物等現象時有發生,哪有現在這樣的好景致。”談起膠州灣洋河入海口的環境改善,周邊村民連連贊嘆。近年來,結合全區開展的藍灣整治行動,紅石崖街道以生態“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通過拆掉養殖池,淘汰粗放式的落后產能,對養殖戶等沿岸經營者給足補償并引導扶持進行產業轉型,激活了海岸線,實現生態升級、產業升級和居民幸福感升級。
從沿海走進全域,紅石崖街道加強環境治理,全力以赴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在水環境治理方面,開展轄區河道、水庫、海灣等水環境改造工程,有序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其中“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項目”惠及轄區20個村,受益人口1.7萬余人;在大氣環境治理方面,在轄區建設空氣質量監測站,完善區域環境質量監測網格,推進大氣污染精細化治理,同時加強對重點企業監管和“散亂污”企業整治力度,不斷提升轄區環境空氣質量;在固體廢物治理方面,采取“入鄉隨俗”式的垃圾分類方法,構建生活垃圾分類運行體系,在全街上下形成條塊結合的工作機制,走出了符合自身實際的垃圾分類新路子。
城鄉一體化,高效農業美村富民
隆冬時節,鄉間田野一綠難求,但紅石崖街道雷家店子社區草莓種植戶薛敬先的草莓棚里卻春意盎然,妙香、甜寶、紅玉等四五個品種的草莓長勢喜人,翠綠的植株上朵朵白花零星散落,鮮紅欲滴的草莓掛滿田壟。
薛敬先是種植草莓的行家里手,他用蜜蜂為草莓授粉,以優質農家肥、豆餅肥為底肥,讓草莓自然成熟,全程“綠色”操作。“今年我們家的草莓品種較往年更豐富了,正逐漸進入成熟期,按往年的經驗,春節假期會迎來第一波采摘高峰。”薛敬先介紹。
在雷家店子社區,像薛敬先一樣的草莓種植戶還有很多,社區成立了紅店子冠果蔬種植合作社,以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為主線,通過開辦培訓班、利用遠程教育等普及種植技術,提高居民種植水平,帶動社區經濟發展。目前,社區在產草莓種植大棚300余個,草莓品種多達十余種,經過多年的品牌打造,市場對雷家店子草莓認可度很高,草莓采摘年產值1200余萬元,且每年仍在遞增。
“過去,街道果蔬種植均為散戶經營,成長期不一、收入有限,農業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遇到了瓶頸。對此,我們積極支持和引導各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立相關協會和種植專業合作社,引導村民規模化種植,促進農業發展向生態高效邁進。”紅石崖街道辦事處主任楚冰介紹。近年來,街道積極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和增長方式,以發展優質果蔬為切入口,加快發展現代高效、低碳循環農業,探索園區化、產業化生產,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了城鄉統籌發展。(通訊員 王馨)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