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月19日訊 伴隨著有節奏的數數聲,參加培訓的人員將雙手掌根重疊,十指相扣,貼腕翹指,垂直有節奏地按壓在急救假人的兩胸連線的中點……1月20日諧音“120”,被倡議為“全國急救日”,為了迎接這個特殊的日子,今天青島市急救中心聯合城陽區急救中心以及全市院前急救志愿服務組織在城陽舉行“國家急救日倡議活動暨120急救科普大課堂公益培訓”活動。此次培訓對象為今年新增的院前急救志愿者,他們有的是消防員,有的是交警,有的是空乘,職業的特殊性賦予他們更多的責任和擔當,掌握自救互救知識對于他們、對于保障全市人民生命安全尤為重要。
據了解,我國急救知識平均普及率為1%,青島急救知識培訓普及率達3%。市急救中心每年免費培訓市民近2萬人,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掌握了急救技能,讓“救”在身邊從愿景逐步變為現實 。
學急救技能,與死神在“黃金4分鐘”搶人
據有關機構統計,我國每年心臟性猝死人數超過54萬人,每日至少1500人心臟驟停,但搶救成功率不足1%。導致心臟性猝死的原因很多,但是如果在心臟驟停之后的4分鐘之內搶救,成功率可達到50%,故被稱為“黃金4分鐘”。
很多時候,急救車不能在最佳時間窗口期到達現場,所以第一目擊者的現場施救同樣是120專業急救的重要基礎。 2005年,市急救中心啟用MPDS系統(醫療優先分級調度系統),呼救者從撥打120電話的那一刻起,急救就已經開始了,調度員通過電話指導呼救者及時有效地開展自救、互救,這對提高院前搶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義。
不久前,家住市北的劉女士一家緊急撥通了120電話,其年近六旬的丈夫突然從床上猛得一頭栽倒在地,瞬間就沒有了意識?!拔乙呀浥沙鼍茸o車了,請不要掛斷電話,我將仔細告訴你接下來該怎么做,家屬先冷靜下來?!迸沙鼍徒木茸o車后,市急救中心調度員張紅蕾一邊安撫家屬的情緒,一邊根據家屬反映患者的情況,立即啟用MPDS系統中的呼吸診斷工具,對患者進行呼吸檢測,“他每吸一次氣,你就說吸氣了,現在開始……”經檢測,患者此時的呼吸是瀕死呼吸,必須立即實施心肺復蘇搶救。張紅蕾對劉女士說:“不要著急,我現在教你怎么做胸外按壓,把你的一只手的手掌放在他的胸部中央、兩乳頭連線的正中間,把你的另一只手的手掌壓在這只手的手背上,快速用力按壓胸部……按照我這個頻率,1、2、3、4,請大聲數出來。”
家屬一直堅持做胸外按壓,直到急救人員到達現場接手搶救。由于調度員指導家屬在第一時間為患者采取了心肺復蘇,利用了搶救的“黃金時間”,經過車組人員的后續搶救,患者恢復了意識呼吸。
構建大急救體系,社會急救大網絡初具規模
“雖然已經從事急救行業13年,但是每次看到鮮活的生命因錯過‘黃金4分鐘’逝去,我依然還是很難接受。如果他身邊的人會急救知識就好了,至少有可能帶來生的希望。” 青島急救中心濟陽路分站站長、直升機救援飛行醫生閻錕告訴記者,第一目擊者對患者來說十分重要。他建議,普通大眾應該掌握一些急救的技術,包括心肺復蘇和AED使用、內科急癥的識別和急救、外科外傷的識別和急救以及各種意外災害的識別和急救。除了急救醫生,閻錕還有一個身份——急救導師,除了院內組織的培訓班外,休息時間,他經常拿著模擬假人去企事業單位、學校做急救科普宣傳,每個月至少兩次。
青島市急救中心主任盛學岐認為,應該在全社會推行“大急救”的概念,構建大急救體系。秉承 “大融合、大急救、大健康”理念, 市急救中心積極構建社會急救大網絡。目前,市急救中心已借助互聯急救APP、AED位置定位系統以及120調度指揮平臺,將市民、志愿者、院前院內有效串聯起來,社會急救大網絡初具規模。據悉,2019年,青島市首支院前急救志愿服務隊正式成立。兩年來,共吸納志愿服務團隊5支,招募志愿者187人,開展志愿者崗前培訓9期,有40余名志愿者正式上崗,已跟車出診367余人次,協助救治傷病員500余人次,參與猝死搶救20余人,其他志愿救治30余次,累計志愿服務時間超過1000小時。
“好人法”給你撐腰,鼓勵普通民眾大膽施救
據了解,我國急救知識平均普及率為1%,而青島急救知識培訓普及率達3%。市急救中心每年免費培訓市民近2萬人。截至2019年底,全市已有29萬人掌握心肺復蘇技能,比肩上海和深圳等一線城市。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掌握這項救命技能,讓“救”在身邊從愿景逐步變為現實 。
不過,有許多參加過急救培訓的人表示,雖然當時掌握了這些知識和技能,但是過段時間就會忘記。施救方法不對造成損傷怎么辦?沒搶救成功反被問責怎么辦……這些市民存在的顧慮,讓急救遭遇了現實應用問題。
針對這些顧慮,盛學岐告訴記者,現在《民法典》中有規定,鼓勵公民自愿對處于困難的人以適當的方式提供幫助。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這又被稱為“好人法”,免除了見義勇為者的后顧之憂。“呼吁廣大市民放心大膽施救,只要施救總是有效果的。比如面對心臟驟停的病人時,由于施救者手法不到位,有可能造成肋骨骨折,但肋骨骨折不會要他的命,心臟驟停卻會要他的命。”他說,熟能生巧,這些急救技術不能僅僅通過一次學習就掌握,還要不斷地復訓,才能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爸挥猩鐣蟊娭鲃訁⑴c進來,重視急救,參與急救,才能挽救更多的生命?!保ㄇ鄭u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郭菁荔)
責任編輯:孫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