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過得不幸福的人,長大后會怎樣?
遭受過的悲慘經歷雖然會給內心留下傷口,造成傷害,但我們可以自我療愈。
能在悲慘的遭遇中幸存并重建自我,最主要的功臣得益于我們體內的治療師——復原力。
復原力真有這么神奇嗎?
01.
我們是否可以重塑大腦?
對痛苦“上癮”的人,經常伴有憤怒、悲傷、恐懼、羞恥等高濃度的情緒。
他們日復一日沉浸在痛苦中無法自拔,很少有愉悅、平靜、幸福的感受。
他們的大腦中存在著痛苦和幸福兩個選擇,但他們完全忽略了幸福。
痛苦可以改變大腦,幸福亦然。
《復原力》一書中,臨床心理學者里克·漢森認為:
“大腦總是不斷在我們學到的經驗中重構,當你在重復刺激大腦中的某一個回路時,就是在不斷地強化它。”
他提出了一個重塑的大腦的理論模型——通過辨識內心、建立資源、調整自我、產生聯(lián)系四條路徑,滿足人類的三種最基本需求:安全感、滿足感和與他人的連接,從而發(fā)展出關懷、毅力、平靜、勇氣、感恩、親密等12種內在力量。
這12種內在力量,便是一個人復原力的來源。
如果一個人的內在資源中,缺少某些關鍵的成分,便會導致某種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就像身體缺乏某種維生素就會生病一樣。
這個理論模型提出:你缺什么,就可以有針對性地補什么。
一個經常批評自己的人,可能需要補信心。
一個整天處于情緒風暴中的人,可能需要補平靜。
一個經常處于無助狀態(tài)、引擎無法啟動的人,可能需要補毅力。
一個人如果擁有這全部12種內在力量,TA真的可以無堅不摧。

復原力的功能不僅幫助我們從創(chuàng)傷中恢復過來,還能培養(yǎng)我們的幸福感,以及對幸福、愛、平和的潛在感知。
那些對痛苦"上癮"的人,他們失去的正是對幸福感的感知。
所以需要不斷增長其內在力量,增強復原力。
02.
大腦的詭計:消極偏見
有些孩子無法擁有正常的人際關系,他們對世界充滿恐懼,這種恐懼是如此真實和強烈,甚至到了偏執(zhí)的程度。
這其實是大腦的一個詭計——讓我們更關注消極危險的信息,而忽略積極安全的信息,被稱為消極偏見。
里克·漢森用了一個特別形象的比喻:尼龍搭扣和不粘鍋——來說明大腦的這種消極偏見。
對于負面經歷,大腦就像是尼龍搭扣,一下子就粘上,扯都扯不掉。
而對于美好的體驗,大腦卻變成了用聚四氟乙烯涂層的不粘鍋,不著痕跡地將它們滑出去。
這就是為什么一提起童年,我們大多數(shù)的記憶都是負面的、消極的。
有的人提起父母,也全是被傷害的記憶。
當我們講述傷痕累累的過去時,可以提醒自己一句:“至少我活到了現(xiàn)在。”
支撐一個人活到現(xiàn)在的東西,一定有積極正向的成分。
03.
“HEAL”重新馴化大腦
“你的大腦由你的人生經歷塑造,而你的人生經歷,則由那些你關注的事情塑造。”
里克·漢森認為,這就是我們大腦的經驗依賴性與神經可塑性。
對痛苦“上癮”的人,是因為他們的人生經歷塑造了一個痛苦的大腦;
同樣,充滿恐懼的人,是因為其人生經歷塑造了一個恐懼的大腦。
那該如何將這些痛苦的、恐懼的大腦馴化成幸福的、安全的大腦?

根據(jù)這種情況,里克·漢森提出了大腦重塑的原理,他細化為4個步驟并總結為大寫的“HEAL”:
a.激活階段:
擁有它(Have it):找到或是創(chuàng)造有益的體驗。
b.植入階段:
豐富它(Enrich it) :和它相處,充分地體驗它。
吸收它(Absorb it):接受它成為你的一部分。
關聯(lián)它(Link it):可選項。
用它來撫慰和取代那些讓你感到痛苦的、有害的消極心理資源。
“HEAL”過程非常具有臨床價值。
我的一個來訪者就是一個充滿恐懼的孩子,他幾乎沒一個朋友,也少有積極正向的體驗。
一次咨詢中,他講到自己一個人打籃球,投籃成功后感覺很開心。
我引導他從身體感覺與內心感受兩個方面,去體驗那種開心的感覺,將這種經驗延長、強化、擴展、整合進自己的身體。
每個人在每天的經歷中,都會有這樣的幸福、平靜、快樂的瞬間,只是我們很少去關注。
現(xiàn)在我們要多讓這種體驗保持幾秒,甚至幾分鐘。
神經元激活的時間越長,它們就越傾向于連接在一起。
隨著這樣美好時刻的積累,我們的大腦就會重新布線。
當我們用心培育內在復原力的時候,就是在培育身體內的治療師。
這個治療師,會陪伴我們一輩子。(代桂云/文)
你身邊有對痛苦“上隱”的人嗎?你覺得還有哪些方法可以提升復原力?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