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石社區背靠大山以盛產高品質的嶗山茶聞名
勞作 350℃高溫翻炒茶葉
廟石社區背靠大山,以盛產高品質的嶗山茶聞名。獨特的地理環境、適宜的氣候條件,滋養了嶗山茶,催生出一條日趨成熟的產業鏈。嶗山綠茶,十里飄香,滋味悠長,記者走在街巷中便能聞到縷縷茶香。在清香之溢茶場,負責人常翠芳和工人正在忙碌地炒制夏茶,五臺機器齊上陣。為了適應產業發展需要,常翠芳去年引進了環保顆粒燃燒機,燃燒時溫度更加均勻,且綠色環保。工人站在420℃高溫的炒爐前不時翻炒茶葉,四五十斤的新鮮茶葉經過四十分鐘的炒制后,只能得到十二斤左右的干茶,新鮮出爐的茶葉顏色翠綠、香氣馥郁。
“每年茶葉采摘季都供不應求,需要提前預訂,一般銷往青島以及周邊地區。今年的夏茶比較便宜,再過幾天就可以采摘秋茶了。 ”憑借茶場生意,常翠芳一年能獲得20到30萬元的可觀收入。常翠芳的茶場已經開了20多年,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廟石村民依托社區自然稟賦和產業優勢開起了自家茶場,采茶時節大街小巷都洋溢著馥郁的茶香。 “目前社區共有茶場18家,一般一畝地按150斤干茶來算,一年一畝地大約能獲得30000元的收入。 ”廟石社區農林委員高尚告訴記者。
集防洪、灌溉、生態保護為一體的生態景觀長廊吸引了眾多游客
宜居 家門口變美村民常散步
從丘陵到山區,從河灘到山谷,蔥蘢的茶園
宛如河流般蜿蜒,一代代廟石人將嶗山綠茶不斷地培育推廣,有效促進了廟石社區的經濟發展。記者繼續前行,不遠處有一片茶園,一旁植滿綠竹。目前廟石社區正在打造凝真觀竹園及茶園步道建設工程,結合美麗茶園的打造,對凝真觀周邊進行綜合環境整治。一方涼亭隱匿在茂密的竹林中,曲徑通幽、盤旋而上的石板小路盡頭,有一棵古老的銀杏樹,結滿累累果實。 “當前已完成廟石至唐家莊步行道建設,竹園圍墻整修400余米,竹園茶園觀光步道400米,還有石牌坊和觀景涼亭。 ”高尚介紹說,廟石社區魚家灣及上游部分河道整治工程項目已完工。
記者看到,寬敞清碧的水面波光粼粼,數十只野鴨浮于水面,兩岸樹木蒼翠,儼然一幅美麗的鄉村風光畫卷。自從河道整治后,看著自家門口的風景變美了,很多村民晚飯后常來河邊散步。實施沿河護壩工程,打造流水景觀,修建沿河步游路,社區將河道建設成集防洪、灌溉、生態保護為一體的生態景觀長廊。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光。
據介紹,下一步,廟石社區將在河道原基礎上打造親子水上漂流項目,以及綠色、生態、智慧、精品茶園基地,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旅游度假。廟石社區利用地鐵11號線廟石站的便利條件,以及濱海大道等資源的幫助,規劃打造大標山郊野公園,開發旅游資源,結合廟石這一嶗山茶著名產地,打造集旅游觀光、親子游、山水茶園、民俗體驗、特色民宿等一條龍旅游產業。盈盈山海間,新一代廟石人承載著祖輩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大饅頭是王哥莊街道的一塊金字招牌,也是青島的名牌特產
整治 饅頭一條街景觀提升
何家社區位于濱海大道與王沙路之間,是進入王哥莊主要街道的必經之路。一條寬闊綿長的濱海公路,將何家社區與 “標山田園綜合體”相隔,但沒有隔斷互聯互通,互利共贏。何家社區依托“標山黨建產業聯盟”,解決了村民的茶葉和大饅頭等特產銷路。位于何家社區的王哥莊大饅頭一條街,為周邊社區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讓村民們勤勞致富的腰包鼓了起來。大饅頭是王哥莊街道的一塊“金字招牌”,也是青島的名牌特產,曾在2018年上合組織青島峰會的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何家社區的大饅頭一條街可以說是王哥莊的“特色窗口”,記者看到,何家社區大道全長約900米,沿路有市場一處,王哥莊鐵鍋大饅頭店多處。道路寬敞整潔,門頭牌匾和照明燈牌的排布井然有序,眾多銷售饅頭的商戶連成一片。
昔日的饅頭一條街,道路兩側廣告燈箱林立,“縱橫交錯”著各式牌匾,影響村容與交通安全。為了更好地擴大饅頭一條街的影響力,何家社區開展了景觀提升工程,“何家社區饅頭一條街的整體景觀提升,包含綠化工程、鋪裝工程、標識系統打造等內容。 ”王哥莊街道綜合行政執法辦公室副主任趙同瑫介紹說,目前工程進度已過半,拆違、清臟、治亂,因地制宜增加景觀小品,彰顯何家社區的地域特色。饅頭一條街景觀提升工程,預計9月底完工,屆時將成為進入王哥莊街道途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此外,為了有效幫助廟石、黃泥崖、長嶺這三個經濟薄弱社區,增加可持續穩定收益,今年王哥莊街道整合轄區內的公交站亭資源,為三個社區規劃設計了公交站亭廣告位扶貧項目,投資百萬元統籌打造社區集體產業。這一項目已于5月底完工,改造和新建公交站亭82處,其中新建和改造LED顯示屏公交站亭兩處,分別位于王哥莊東、西站,將持續為相關社區帶來穩定收入,推動鄉村振興建設。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抱團”發展互利共贏
今年,我市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攻勢。深入實施“鄉村記憶”工程,保護好傳統村落、農業文化遺產等資源,造福當地百姓,真正留住“鄉愁”;加快發展規模農業、科技農業、加工農業、品牌農業和綠色農業等“五大農業”,實現鄉村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打造土地規模化經營、村莊布局調整、美麗鄉村、土地資源整理、田園綜合體建設與鄉村“五個振興”統籌推進平臺,在全市形成一大批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群”。
因地制宜興產業,脫貧攻堅齊發力,鄉村振興奔小康。王哥莊街道精心打造的“標山田園綜合體”,堅持精準科學扶貧,夯實脫貧基礎,鞏固發展成果,既拉動了集體經濟蓬勃發展,又為村民脫貧致富創造了便利條件。在家門口就能賞美景,鉚足勁、鼓腰包,村民們看在眼里,樂在嘴上,美在心里。這一“抱團”發展的鄉村振興模式,實現了相鄰社區的互利共贏。(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全媒體記者 張譯心 實習生劉宇欣 攝影 徐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