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1年1月25日2版
“小”技改撬動大投資
青島拿出2.77億元重獎制造業小微企業技術改造,562個項目達產后年新增產值104億元
疫情的嚴峻形勢和經濟下行壓力,讓不少民營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感到“寒氣襲人”,但在全力以赴推進壯大民營經濟攻勢的青島卻是另一番景象:招商投資熱度不減,企業新項目快馬加鞭,2020年全市民間投資增長13%,高于全國民間投資增長率12個百分點。
值得一提的是,在民間投資中,制造業小微企業技改投資占比雖然不算大,卻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為穩增長注入強大動能。
青島市民營經濟發展局日前發布的2020年度小微企業創新轉型項目扶持名單顯示:技術改造類和產業鏈協作配套類扶持項目562個,比去年增長123.9%,擬安排扶持資金2.77億元,比去年增長134.7%。據測算,這562個項目總投資額超過25億元,全部達產后年新增產值104億元,新增利潤11.2億元,新增稅收4.8億元。
為小微企業量身定制
小微企業創新轉型項目扶持政策是青島的一項原創政策。
國內多數城市針對企業技術改造的獎補政策,將設備投資額門檻設在500萬元以上,更適合大中型企業,而資金壓力大、實力不足的小微企業往往很難享受到。早在2015年,青島就開始為小微企業量身定制小規模技改政策,對“專精特新”小微企業新上設備投資額達到100萬元以上的技改項目予以補助,2018年補助比例由12%提高到20%。
在疫情的大背景下,為了鼓勵小微企業轉型升級、增資擴產,青島的這項政策再次延續并強化,首次將工業互聯網改造和信息化升級項目納入了技改獎補范圍。
從產業分布來看,562個項目集中在機械裝備、節能環保、汽車機車、高端裝備制造、食品飲料、新材料等領域,自動化控制、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技術越來越頻繁被應用,體現出制造業轉型升級和數字化改造的加快。
聚納達(青島)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受益者,這家納米纖維全產業鏈企業投資460萬元購置12臺(套)新設備,對納米纖維產業化項目進行技術改造,大大節省人工成本,實現納米纖維空氣濾膜的規模化生產。460萬元的設備投資,按20%比例計算可補貼92萬元。
“92萬元的技術改造設備補貼更加堅定了企業后期技術改造的決心。我們的產品應用范圍很廣,從空氣凈化器到防霧霾紗窗都用得上,國內市場才剛剛起步,前景廣闊。”聚納達(青島)科技有限公司項目經理盧倩表示。
小微企業占到民營企業的90%以上,是整個城市產業生態的最底部和產業鏈條的關鍵環節。在青島,一個優勢高成長企業的分層孵化系統已然搭建完成,引導小微企業走“專精特新”到細分市場“隱形冠軍”“小巨人”企業再到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的轉型升級道路。
“大型企業的技改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產業鏈條上的小微企業跟進,制造業整體轉型升級就會事倍功半。所以,青島市持續推進小微企業轉型升級,鼓勵企業走‘專精特新’的發展道路。”市民營經濟局創業創新服務處處長仇博先介紹。
投資信心更加篤定
民間投資代表著社會資本的投資活躍度,體現了企業家對未來市場的預期和投資信心。
很多人會問,小微企業遭受了疫情前所未有的沖擊,為什么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還敢于投資?其實,這既是企業基于市場判斷搶抓先機,也是青島營商環境改善的結果。
疫情一方面是嚴峻的挑戰,另一方面也是難得的機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重構,很多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蓬勃興起。對市場高度敏銳的民營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擁抱新技術、拓展新空間、激發新活力,步步向上。
例如,青島魯強模具有限公司升級了模具數控加工公共服務平臺,青島海泰新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展超高分辨共聚焦熒光內鏡系統技術改進項目,青島華晶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將體外檢測試劑項目產業化,青島點石文具用品有限公司對水性特種筆加工生產線進行升級改造……
哪里的環境優、哪里的服務好,企業和資源就會“用腳投票”。小微企業掀起蓬勃的技改熱潮,更是青島營商環境優化、民間投資逆勢上揚的一個縮影。
去年一年,青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包括在國內同類城市中率先發布支持民營中小企業保經營穩發展的18條政策、落實市級領導干部聯系企業和項目制度、設立企業家日和企業家宣傳周、閉環式支持推進民營企業創意創新、啟用青島政策通平臺強化政策供給等等。這些“保姆式、有溫度、零距離”的政策和服務,讓企業家實實在在看到了希望。
就在不久前,青島發布關于進一步促進民間投資若干措施的通知,包括暢通市場準入、重點支持領域、強化促進保障三大部分17條政策,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好的營商環境就像陽光、水和空氣,更多的小微企業將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冒出、茁壯成長,更活躍的民間投資也將成為城市未來發展的強引擎。(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曉峰)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