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柄銀光閃爍的柳葉刀、一枚全國業余足球比賽金牌、一雙跨欄跑鞋,看似沒有聯系的三件物品卻串連起青島市市立醫院(東院)骨關節與運動醫學中心副主任周倫不平凡的“跨”界人生。這三件物品背后都有著一段周倫與體育的不解之緣。如今,正處于一名外科醫生最成熟的黃金時期的周倫是中國醫師學會運動醫學委員。同時,他還跨界做隊醫,隨青島業余足壇勁旅鯤鵬隊出征并獲得全國冠軍;再往前看,他曾是青島校園跨欄王——青島二中400米欄記錄保持者。作為當下精英人群的代表,醫者周倫用他自己的成長詮釋了體育應有的多樣性。他的故事,展現出遠比單一體育項目更加豐富的體育魅力,也是整個時代進步的一幀特寫。
跨欄高手創造校園田徑紀錄
醫者周倫
周倫身高1米83,挺拔健碩的身型、自信犀利的眼神和一身整潔干凈的白大褂,非常符合人們對外科醫生的人設想象。但令你絕對想不到的是,中學時期的周倫是青島校園田徑場上的“跨欄王”,由他創造的男子400米欄記錄在當年以田徑稱霸青島校園體育的青島二中保持了近10年,并曾獲得過青島市中學生運動會男子400米欄亞軍。同時,他還是校4x100米、4x400米接力隊隊員,連續三年摘得青島市中學生運動會男子接力冠軍。
周倫在欄間瀟灑的跨步前行
400米欄是田徑徑賽中技術性較強的一個項目,它對運動員的身體條件、身體素質要求較高。運動員要想在這個項目上取得優異成績,不僅要有較高的技術水平和良好的意志品質,還要具備卓越的速度、耐力以及出色的欄間節奏與合理的體力分配,而這些優秀的特質,周倫全都具備。盡管有著出色的運動天賦和技能,但周倫并沒有選擇走體育這條看似更加直接的成才之路,而是開啟了一種更具挑戰性的模式——體學雙優,堅持體育訓練和學業兩不誤。要知道,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考是真正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周倫知道,想要上大學,文化課學習必須不能放松,練體育就像是坐在教室里學習一樣,是中學時代學習生活的一部分。“當時,學校運動隊的同學和普通學生一樣,在學校上文化課。課余時間,我們再去運動場訓練。老師也不會對練體育的學生有偏見,我在二中田徑隊的隊友后來也都分別考上了大學,現在在不同行業都取得不錯成績。”周倫說。
為了繼續提高運動成績,周倫與體校專業隊員一起訓練。那時候,青少年運動員的訓練方式并不像現在這樣靈活多樣,體制內的專業教練多半是以一種傳統的“老師父帶徒弟”的方式指導隊員,威嚴之下是運動少年們拼到極致的訓練。年少的周倫也在這一次次咬緊牙關中,靠千百次的磨練不斷提高和改進技術,而那片留下了汗水的運動場和欄架也見證了周倫完美的欄間節奏和瀟灑的踏步前行。在跨過了田徑場上的一道道欄架后,周倫也跨過了人生中最重要的獨木橋。1990年,周倫考入青島醫學院成為一名醫學生。讀大學的前兩年,周倫還代表青島醫學院參加了山東省大學生運動會并獲得男子400米欄亞軍。
跨界隊醫捧得足球冠軍
周倫在德國學習進修
大學進入臨床實習階段,由于學業和實習愈發繁忙,這位校園跨欄王最終選擇“掛靴”,揮手告別田徑場。但多年的運動生涯和骨子里對體育的熱愛并沒有消減,大學畢業后,周倫進入青島市市立醫院骨科工作并于2001年起專注于骨關節與運動醫學領域。此時,體育之于周倫,不再是年少時一場場比賽和日復一日的訓練,而成為他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個想法也在他2007年赴德國進修時,再次得以印證。在德國ST.vinzo骨科醫院學習進修之余,他也親身感受到職業體育和大眾健身各自的活力, “在歐洲人的觀念里,體育是融入個人生活的一種娛樂或者人生享受,不會被當成一種謀生手段,強制自己從事不喜歡的項目。”
周倫(后排左三)參加的山大青大醫學校友足球聯誼賽
告別田徑場之后,周倫又跨入了足球圈。這一次,他的身份更多元。連續舉辦了四屆的山大青大醫學校友足球聯誼賽是濟南與青島醫學界的一次“世界杯”,它云集了兩地醫學專家中最會踢足球的人,毫不夸張地說,在球場上傳接配合的是兩地醫學界各個學科帶頭人、權威專家,周倫就這其中的一員。對于周倫而言,比賽的輸贏倒是其次,重要的是把踢球當成是緊張繁重工作之余的放松和一種生活方式。
周倫(左七)擔任青島鯤鵬足球隊隊醫,與球隊一起捧起全國比賽冠軍獎杯
跨界足球,周倫更是將自己的愛好和職業技能結合在一起,以另外一種方式,登上全國冠軍領獎臺。2015年,青島鯤鵬足球隊獲得全國首屆城市足球冠軍杯賽冠軍,作為球隊的隊醫,周倫隨隊員們一起站上領獎臺,胸前掛著一枚沉甸甸的冠軍獎牌。那一瞬間,習慣了手術臺上沉著冷靜的周倫心里涌起一股熱浪,年少時當運動員的熱血時刻又回來了,“當時心里是開心又激動,一是作為球隊的隊醫,跟著鯤鵬足球隊征戰了多屆全國足協杯比賽,一路走來見證了隊員們的不容易;二是我當運動員時沒機會拿到全國比賽冠軍,沒想到時隔20年后,以另外一種方式參與比賽登頂全國。”
青島鯤鵬足球俱樂部總經理吳建濱向記者講述了鯤鵬隊與周倫“獨家記憶”。“最開始是因為球隊有幾個隊員因為受傷,慕名去找周主任看病,后來一來二去的大家慢慢熟悉,我們就干脆邀請他來給球隊當隊醫。”
對隊醫這個角色,周倫也非常認真地對待。吳建濱回憶:“每次周主任幫隊員做診治時力求精益求精,他不單單是給隊員治療,而且還會把傷病和醫治的原理告訴大家,有時候,他還‘治未病’給隊員講一些運動傷病的預防知識,提醒大家規避可能出現的運動傷。”
從骨科醫生跨界成為隊醫,也讓周倫從另外一個視角對體育從業者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以前,大家會把隊醫的工作跟理療師、按摩師混為一談,但那只是隊醫工作的一部分。隊醫的工作還包括運動員受傷后的急救和保護,如果現場急救措施不合理,會給運動員造成更重的創傷。另外,隊醫對運動員受傷后的評估也很重要,如果貿然帶傷訓練或參賽,也會對運動員后期職業發展和身體造成更大損害。”
周倫坦言,成為隊醫的這幾年,也大大開拓了自己的眼界。“接觸到運動員群體多、運動損傷的案例多,對我臨床工作經驗有很大提升。我相信有越來越多的外科醫生走進高水平的運動隊成為隊醫。在國外早有醫生邁出第一步,比如在運動創傷方面取得杰出成績而享譽全世界的匹茲堡大學的骨科運動醫學教授,就曾擔任匹茲堡冰球隊和橄欖球隊的隊醫。”
跨越運動醫學助力體醫融合
猶如在足球場上一樣,如今,49歲的周倫還拼搏在人體的“禁區”,穿越血管和神經的叢林,直抵人體中最核心的地帶,骨與關節疾病創傷的診斷及手術治療,肩肘膝踝關節鏡檢查及鏡下手術肩膝髖的關節置換是他最擅長的。同時,因為是體育運動愛好者,又從事運動醫學專業,因此,周倫也特別關注運動員的運動損傷和功能康復。
周倫在為患者做診斷
對于運動醫學這個名詞,大部分市民還是會感到有些陌生。但在周倫看來,這其實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當下老百姓的健身意識和熱情越發高漲,但是愛健身的同時更要科學健身。從臨床上看,我接手的中年業余足球、籃球隊員之中,發生關節退變合并運動損傷的人越來越多,手術量和工作量越來越大,最多的時候一周能上近20臺手術。在日常鍛煉中,有人會遭遇‘網球肘’、‘足球踝’等困擾,每個運動項目都有獨特的規律、運動特點和習慣,專業的運動醫學醫生要了解每項運動的特點,從醫學角度分析運動損傷的原因,這也能夠更好地為全民健身運動做醫療健康指導。”周倫說。對于普通人在日常體育鍛練中應該如何規避運動損傷這個問題,周倫也從運動醫學醫生給出建議:“超負荷運動一定會受傷,因此,普通人要合理評估自己身體機能,同時,合理的小肌肉群鍛煉、力量鍛煉也能對骨骼功能起到保護作用。”
2019年11月9日,青島市體醫融合專家咨詢委員會成立。作為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醫融合通過體育運動領域與醫療健康領域的相互打通結合,形成了運動資源和醫療資源有機整合。
周倫在為患者做病例分析
周倫所在的青島市市立醫院骨關節與運動醫學中心是山東省臨床重點專科。當記者與周倫分享這則信息時,周倫對“體醫融合”既充滿期待也表示任重道遠。“運動醫學與體醫融合密不可分,運動醫學是一門將醫學與體育運動相結合的綜合性應用科學,研究與體育運動有關的醫學問題,運用醫學的知識和技術對體育運動參加者進行醫學監督和指導,從而達到防治傷病、保障運動者的健康、增強體質和提高運動成績的目的,體醫融合對我們醫療健康領域的從業者而言也將承擔更大的責任,我們也愿意用自己的專業技能為更多老百姓的運動健康作出自己貢獻”。
采訪手記:“醫”無反顧
周倫歷經過中國競技體育“三從一大”時期的嚴格訓練。盡管如此,嚴酷的訓練之外,體育也賦予了周倫珍貴的品質,比如對艱險與極限的挑戰、超常的勇敢與堅忍。幾十年從醫路,考驗過周倫不只有醫學,還有世事和人心。
周倫經歷過醫鬧、經歷過酒后病人的打砸,經歷過妄想型精神病人幾年的騷擾…… 這些傷害是否讓周倫感到悲痛與憤怒?盡管經歷了不止一次的內心掙扎,但周倫似乎注定不是那種會在此際放棄的人。每當這時,《希波克拉底誓言》總會在耳邊回蕩,“身為醫生,我們最初的誓言就是隨時隨地投入到工作中,救死扶傷、不改初衷、完善自我。”周倫說。
周倫很忙。對他的采訪也是在他工作之余見縫插針進行。每天他都在看門診、準備手術、做手術、查房這四種工作狀態中循環切換,中間還會有各種突發狀況等待他去緊急處理。有時候,正吃著午飯,他也會被一個電話“召回“到診室或病房中。
在診室里,周倫既要做醫學上的判斷,也要做病人情緒上的安慰,這是一名成熟醫生的標志。經常是前腳剛剛幫助一個帶著5歲孩子問診的焦慮家長,下一個病人就是一位80多歲坐著輪椅進門的老者。人體有206塊骨頭,彼此組成了一套精妙、復雜的骨架。同時,每個人的骨骼構造又不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很多時候,為了給病人講清楚發病原因和救治原理,周倫總是不厭其煩地一邊畫圖一邊向病人解釋病情。
骨科醫生在手術室中的工作經常會被稱贊為具備“工匠精神”,因為骨科手術使用的器械并不僅僅只是一把小小的柳葉刀,站在無影燈下的周倫也是“勾錘鉆鑿,鉗擰釘撬”十八般技藝樣樣精通的“手藝人”之一。某些特定的手術,還需要在C臂X光機輔助下進行,為了避免輻射,周倫做手術要穿十幾公斤重的鉛衣,雖然手術室有空調,但一臺手術下來,他總會大汗淋漓,脫下鉛衣后里面的手術服就像是剛剛從水里拎出來一樣……(青報全媒體記者 李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