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項成果獲省科技獎,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3829家,生物醫藥、新材料、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領域不斷實現創新迭代
創新是創業的土壤,創業是創新的載體。當下的青島,創新創業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演繹得格外生動,科技賦能、產業升級的城市脈動更加有力。
上個月,在2019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的評選中,青島再次站上了全省的“C位”:100項成果獲獎,占全省的41%,其中牽頭完成85項,同比增長63%,數量和質量均創歷史新高。
8月1日,青島黑馬獨角獸加速基地正式成立,此前該基地已經儲備了60多家注冊企業,被視作未來引領行業發展的“準獨角獸”。
一個城市,經濟體量再大,制造業規模再大,沒有科技引領能力,也成不了一流城市。這份共識,自青島去年發起科技引領城建設攻勢以來,被不斷驗證。它清楚地昭示著,科技創新帶來激情的嬗變,讓這座青春之島正以前所未有的奔跑姿態,敢為人先,創新進取,走在前列,在加快打造國家東部沿海重要的創新中心的征程中,釋放著獨有的科創魅力。
科技創新成果噴涌
斬獲科技獎的數量和質量,是一個城市創新能力的鮮明標簽。
2019年度省科技獎評選結果顯示,青島的獲獎項目不僅在數量上創歷史最好成績,在質量上也表現優異,全市各單位在省獎一等獎總量壓縮16%的情況下,依然斬獲12項一等獎,其中牽頭完成一等獎項目10項,較去年實現翻番。
同樣,在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名單中,青島的表現也可圈可點:11個項目獲獎,其中主持完成5項,占比達45%,創歷史最好成績。從全市獲獎項目來看,除了青島一如既往的海洋科研優勢,新材料、油氣工程、農藝、國土資源、中醫中藥和外科等9個專業領域也均有涉及,這正是科技創新多點發力的結果。
作為一座海洋科技名城,青島的海洋科技創新在多個領域獨占鰲頭。7月16日,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組織實施的“海燕-X”水下滑翔機萬米深淵觀測科學考察團隊順利返航,“海燕-X”將世界深海水下滑翔機最大下潛深度“刷新”到了10619米,再次將青島推到了世界海洋科技創新的最前沿。
今春以來暴發的這場新冠疫情阻擊戰,也是一座城市科創能力的試金石。耐德生物僅用3天時間研發出快速檢測試劑盒,悟牛智能消毒機器人走上抗疫一線,海信商用顯示公司研發的視頻會議系統支撐了多個遠程會議……從抗疫研發成果的快速落地到復工復產的積極行動,青島科創企業的爆發力十足,無不證明著科技創新已然成為這座城市發展最強勁的內生動力。
企業創新主體突出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如今,在青島的創新版圖上,除了一路高歌領航的海爾、海信、青啤等“大塊頭”,從高校和科研院所孵化出來的科技型公司、從“千帆計劃”中成長起來的高新企業,正在匯聚起一幅百舸爭流的盛景,成為創業之城的活躍因子。
在2019年省科技獎獲獎項目中,由企業主持完成的項目達31項,占青島牽頭完成項目總數的36.5%,同比增長82%。全省唯一一個企業科技創新獎就是由青島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完成的。此外,由中科航星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的項目,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帶加力燃燒室的小型渦噴發動機設計,有效提升了我國國防裝備研制水平,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回溯科技創新的脈絡,不少項目在創新初始階段就有企業參與的身影,帶著市場思維、針對市場需求去創新的特點越來越明顯。在獲獎項目中,產學研合作項目達48項,占比近半,9項科技進步一等獎獲獎項目更是全部由駐青高校院所與企業合作完成。
不斷壯大的科技企業群體,是城市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象征。來自市科技局最新統計顯示,目前我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已達3829家,約占全省近三分之一;我市精準服務培育庫內62家重點高企,幫助企業對接高端上市服務資源,今年已有威奧軌道、高測股份、森麒麟3家高企上市或過會, 另有6家正在排隊上市;國家備案科技型中小企業達2855家。這都是青島能在各項省科技獎、國家科技獎評選中斬獲佳績的重要生態基礎。
隨著青島創新創業生態的不斷完善,隨著企業與高校院所的合作交流不斷深入,創新與市場的需求更加“適配”,創業的前景更加廣闊,“喬木”參天、“灌木”茁壯、“小草”蔥郁的創新“熱帶雨林”愈發繁茂。
以華為、百度、科大訊飛等頭部企業為代表,全國各地的優質企業帶著最新的創意和最前沿的科技來到青島,也為青島這座創新之城帶來了更多源頭活水。深圳云天勵飛技術有限公司在青島落地了北方運營中心,通過AI賦能升級傳統“電子眼”,讓監控不僅能看得到、看得懂,而且能分析、會思考、懂決策,實現了“億萬人臉,秒級檢索”;深圳竹云科技有限公司落地青島,這家在身份安全管理與訪問控制領域最早打破國外廠商技術壟斷的中國企業,將以在青島建設北方總部為契機,從網絡和云應用安全領域,為青島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賦能。
企業做大做強的背后,離不開資本的加速作用。站在開放發展的新風口,我市集中發展創業風險投資集群,用資本的力量撬動人才集聚,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技術鏈“四鏈合一”。
“投資青島就是投資國家戰略”成為資本市場的共識,全球創風投基金紛紛布局青島。即便是在受疫情影響的上半年,青島對資本的吸引力也從未止步。創投風投網絡大會跨越地域限制,實現“千人同屏、萬人同群、百萬人在線”,吸引了2.7萬余家單位、9.7萬名觀眾參會,直播點擊量高達1343萬。會上,30個重點創投風投項目“云簽約”,落戶基金意向規模559億元。截至今年6月,青島共有中基協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311家、管理基金656只、管理規模94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5%、43%、34%,增速保持全國前列。
目標規模500億元的青島科創母基金成立一年來,已深入對接并儲備超過130只子基金、總規模超600億元,儲備直投項目30余個、總規模超200億元。今年4月,第一批4只子基金簽約,總規模近20億元,其中同創偉業已投向工業互聯網重點項目卡奧斯平臺。基金投出、用足,將讓更多企業插上資本的翅膀,實現飛躍式發展。
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的本土創投風投力量,為青島的研發和轉化提供了資本土壤。也正是因為資本力量的壯大,越來越多的科研成果正在青島孵化成長。
引領產業迭代
科研本身不是創新,從科研到投入市場的全過程才是創新。在市場邏輯、資本力量支撐下,青島的科研與產業正在呈現緊密結合的趨勢,引領著青島的產業迭代。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董蒨團隊聯合青島海信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基于小兒肝膽胰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研發、臨床應用及產業化”項目,凸顯了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優勢,實現了從“傳統”到“精準”手術治療的轉變。中國海洋大學魏志強團隊、山東科技大學陳紹杰團隊和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操應長團隊的項目都與實際需求緊密結合,解決了智能家電、采煤塌陷以及油田開采等領域的重點難點問題,帶來了十幾億元的利潤。
一個城市的創新驅動,始終都要圍繞城市的發展風口做文章。不久前,我市第一個工業互聯網學院落地青島科技大學,將構筑工業互聯網領域人才高地;市科技局推進成立的半島科創聯盟,協同五市高校院所、知名企業、孵化器、創投風投、技術轉移、行業協會等平臺要素,打造區域創新共同體……
順應大開放大發展的大勢,青島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新興經濟”正在快速成長,讓人們感受到了“科學和創新的顛覆性力量”。
生物醫藥產業全面發力。與軍事醫學研究院毒物藥物研究所達成合作,推進建設生物醫藥軍民協同創新中心,打造新藥發現中心、藥物安全性評價中心、藥物代謝評價中心、高端制劑中心等四大中心及產業化基地;引進中科院理化所在青建設未來大健康技術創新研究院,導入光動力醫學創新、微針透皮給藥、全身熱療腫瘤治療、低溫冷療康復等項目。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副主任孫燕榮曾深有感觸地說:“面對大開放大發展,在生物醫藥領域有所作為,真正顯示了青島創新創業的凌云之志。”
信息技術領域熱火朝天。聲智科技的人工智能電梯已在火車站、青大附院等場所應用,聲控乘梯、手勢識別等交互功能一應俱全;“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項目落地,打造國家級空間信息產業國際科技創新園;“中國智谷”項目建設泛人工智能技術基礎設施,吸引集聚泛人工智能企業落戶,助力青島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
傳統優勢產業穩步前進,新興產業昂揚奮發,這背后的市場邏輯,就是青島匯聚創新要素做足發展乘法,依托平臺思維在更大的空間里集聚配置資源,讓資源要素發生互動耦合,催生新興產業力量,實現價值倍增。
啟迪控股、華夏基石、春光里、創業黑馬、商湯科技、正和島等國內知名企業紛至沓來,在青島落地生根,推動相關產業、技術、人才、信息、市場等要素聚合。正如創業黑馬集團董事長牛文文所說:“哪里有大發展,哪里有大未來,我們就到哪里去。青島已經成為國內國際矚目的創新創業熱土。”大企業帶來大平臺,為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沃土,為青島融入了澎湃發展的新動能。
創新發展的因子,正全面融入這座城市;科技引領的擔當,筑就了這座城市開拓發展新境界的基石。以科技創新為引領,青島必將以更加矯健的步伐,昂揚一座創業之城的新姿態!(青報全媒體記者 耿婷婷)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