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虛實界限,“透視魔鏡”青島造
“影創即墨”項目試生產,系我國第一條、世界第三條混合現實智能眼鏡顯示芯片和鏡片量產線

■影創科技研發的即墨(JIMO)混合現實眼鏡。 王 萌 攝
一家醫院手術室里,一位左髂部腫瘤患者需要切除腫瘤部位,手術過程中,醫生頭戴MR眼鏡,此時,醫生眼鏡中提前構建好的病灶部位三維模型與患者實體病灶部位完全重合,根據MR眼鏡“導航”出的截骨線,醫生實現了精準截骨;
一家整車制造廠需要培養汽車工程師,培訓課程中,工程師們借助MR眼鏡,可以準確地“看到”汽車內部線路的完整構造,當車輛出現問題需要維修時,只需和MR眼鏡中相同部位的正常影像一對比,就能方便地找出癥結所在;
一節物理課堂上,初學電路知識的孩子們通過MR眼鏡,不僅可以進行虛擬的電路實驗操作,還能直觀地看到電線內部,電流在不同情境下如何流動;
……
這不是賽博朋克電影中的片段,而是已經在我國多領域中實際應用的真實場景。原創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說,媒介是人體的延伸,而這些能夠幫助人類同時穿梭在現實影像和虛擬影像疊加的時空中的設備,就叫MR(混合現實)眼鏡。
記者日前從即墨區獲悉,位于該區通濟新經濟區人工智能產業園內的“影創即墨”項目混合現實(MR)智能眼鏡顯示芯片和鏡片量產生產線已經進入試生產階段,這也是我國第一條、世界第三條混合現實智能眼鏡顯示芯片和鏡片量產線。
“VR與MR的技術差距,相當于2層樓和20層樓之間的高度差”
比起MR,VR(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或者AR(Augmented Reality 增強現實)更為普通人所熟悉。VR是純虛擬場景,通過借助VR裝備,讓用戶沉浸在完全虛擬的場景中,并與虛擬場景實現交互;AR是把虛擬信息加到真實的環境中,例如現在常用的視頻或拍照軟件中,可以把我們的面部換成卡通圖像,就是應用AR技術;MR是Mixed Reality的縮寫。它兼具VR和AR的技術特征,可以在現實的場景中,顯示出一個完全立體的虛擬圖像,并且我們可以和這個虛擬圖像進行交互。
“戴上MR眼鏡后,你可以看到現實世界中有一個虛擬的杯子,人們走到不同的地方,能看到杯子不同的面,你甚至還可以用手‘拿起’杯子,甚至打碎它,這就是混合現實。”青島影創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朝告訴記者。
記者佩戴上由影創公司研發的即墨(JIMO)混合現實眼鏡,在工作人員調出的新車試用場景中,記者不僅可以360度查看車的外觀,還能“打開”車門,“坐”進駕駛艙的前排或后排,從不同位置上體驗這款車的內部空間。
“VR與MR的技術差距,相當于2層樓和20層樓之間的高度差。”孫朝對記者說,MR最大的技術難度在于slam(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我們不僅要在真實的空間里投射出一個虛擬影像,還要讓這個虛擬影像隨著我們對其實施的語言或手勢命令,在現實空間中重新定位及改變呈現形態,以完成實時交互。所以在MR眼鏡中,我們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到一個杯子的不同面,甚至我們可以用手任意挪動杯子。這個過程,是最難的地方。”孫朝告訴記者。
MR眼鏡最核心器件在即墨生產
影創科技是國內拓展現實產業中的頭部企業,總部位于上海,其創始人孫立在大學期間就參與設計了紅極一時的游戲《開心農場》。目前國內五成以上的VR產品,都由該公司生產或代工。除青島外,影創還在全國多個城市設有生產基地。但企業之所以把最看重的MR產品命名為“即墨(JIMO)”,還是在于即墨基地在影創產業鏈中的關鍵地位。
“即墨當地政府給予企業很大的扶持力度,所以我們把MR眼鏡中最核心的器件——MR鏡片和鏡片中植入的光波導芯片放在即墨生產。”孫朝告訴記者,MR眼鏡鏡片不同于普通眼鏡鏡片,其內部嵌入一顆微小的光波導芯片,而在此之前,只有日本可以生產此類芯片。
生產光波導芯片需要用到納米壓印光刻技術,該技術可以量產復雜的3D納米結構,其單個芯片造價約為傳統光刻技術的1/3,業內認為是最具潛力的下一代光刻技術。“除了AR/MR眼鏡,光波導芯片在通訊技術領域中也有著廣泛應用,中國目前每年對光波導芯片的需求大約有五六十萬顆,我們的技術打破國外壟斷后,可以讓國內企業使用光波導芯片的價格下降一半。”孫朝介紹,影創即墨工廠預計3月份正式投產,今年夏天實現量產,年底就可以達到20萬顆/年的芯片產能,達產后可實現每年6至8億元產值。
消費級MR眼鏡產品尚待爆發
混合現實眼鏡,被認為是5G時代最顯著的應用場景之一,也有很多人暢想,未來的手機將被這些混合現實眼鏡所取代。不過在影創科技的眼中,消費級MR眼鏡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企業目前發力的重點主要應用在醫療、工業、教育、文旅領域的B端產品。
“受成本制約,現在的MR眼鏡還是太貴了,最便宜的分體式眼鏡也要七八千,工業及醫療等領域專門定制的解決方案加上設備,要到十幾萬到幾十萬元不等,不像手機這樣價格可以讓普通人承受。而且,目前MR設備的性能、續航、便攜性等方面都還遠未達到C端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孫朝說。
據了解,在醫療領域,自2019年9月起,影創MR輔助完成的手術在全國已經超過百余臺。“在手術前,醫生可將病人的核磁共振或CT上傳至影創MR設備,將原本的2D圖像轉換為全息模型,實現手術前的模擬操作降低手術風險。手術過程中,醫生可佩戴影創MR設備實時比對參考患者病灶情況,有助于提高手術過程中醫生操刀的精準度和效率。”孫朝介紹。
在工業領域,影創也與諸多國內知名的汽車制造廠、地鐵、電網等公司實現合作;在教育領域,影創MR教育解決方案也走入了全國上百所學校。(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 萌)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