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江湖暗戰升級,海信靠什么贏
從零做到行業龍頭的技術、品質以及團隊等積累,鑄就了最堅實的“護城河”

■智能交通項目組在客戶現場。
在電視行業沒有被互聯網企業顛覆的海信,在智能交通領域是否同樣能“守住”勝勢?
百度宣布造車、賈躍亭FF或聯手吉利汽車回歸,兩家企業最近的大動作再次展現出互聯網力量布局未來出行的不遺余力。不過,除了高調“造車”,很多人并不知道它們也在低調“修路”。
既要聰明的車,也要聰明的路。隨著國家加快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的數字化升級,以及車聯網產業的迅猛發展,百度、阿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以及華為等“跨界者”都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快速切入智能交通領域,交通引擎、交通智能體等各種新概念、新產品橫空出世。智能交通江湖暗戰再升級。
“海信作為行業老兵,歡迎這種競爭,也有信心能面對激烈的競爭。”海信網絡科技副總工程師孫永良如是說。
信心何來?
了解了海信從零做到行業龍頭的故事,或許就能明白。這不是一個一帆風順的故事,但恰是其中的艱辛和不易,才鑄就了海信最堅實的“護城河”。

■海信軌道交通青島地鐵1號線實施團隊。
開發“中國算法”
海信智能交通的發展史,是整個中國智能交通產業的一個縮影。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王長軍回憶,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國家組織科研團隊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交通信號控制系統,由此拉開了中國城市交通管控技術和系統發展大幕。但一直到2000年,受制于經濟水平、技術能力、人才儲備等諸多因素,國內智能交通市場由西門子、泰科等國際巨頭把持,一臺信號機都要被要價十幾萬元。
貴不說,還水土不服。國外產品開發時參考國外交通環境,但在面對中國道路交通人車和非機動車混合的交通流時,控制能力十分弱。同時,也沒有考慮中國電網的情況,導致產品十分不穩定。“搞得交警經常因為設備故障挨罵挨批,老百姓嫌服務不好。” 海信集團公司高級副總裁陳維強回憶說,“像北京,一打雷下雨,路口的交通燈就全部‘黃閃’。”
打破這種狀況的正是海信。產品開發時,沒有再選擇國外產品計算“交通流量”的算法,而是針對中國的道路交通特點獨創了計算“交通強度”的算法,并且不斷完善。
2005年,整個中國智能交通行業迎來一個標志性事件:北京數字奧運工程智能交通項目招標。海信一戰成名。
這次招標從硬件性能、軟件功能,到售后服務,還有協議是否開放,都有很高的要求。國外的信號機廠家如西門子、泰科都參與競標。經過多輪測試,海信得分最高,領先國外大公司20分。“沒有作弊,完全是經過硬碰硬的測試評出來的。”
最“皮實”的信號機
技術,是海信的核心競爭力。但如果就此認為,海信僅靠技術過硬就“包打天下”,那就大錯特錯了。
現在,很多人在談到智慧城市建設時,常常談到的“落地難”就是一個典型的非技術問題。“做智慧城市項目是個苦差事”是業內共識。苦,不是指技術,而是指讓技術在場景中發揮價值,要讓用戶覺得好用。空有技術,沒有產品意識和工匠精神,也是白搭。
在海信工程師中,“蹲路口”是基本功。
2002年前后,海信產品最早應用到煙臺龍口時,陳維強帶著研發人員大冬天蹲在馬路邊看信號機好不好用。“我在那邊待了至少一個禮拜,工程師全程一個月”。
海信智慧交通事業本部副總經理陳曉明做調優工程師時3年去了1000個路口。“去了全國很多個城市。現在想起來那些城市讓我覺得熟悉的,不是景點,是梗點。” 他開玩笑道。
所有聰明的路和會思考的智能控制信號燈,都是“蹲路口”蹲出來的。
很長一段時間,濟南玉涵路下橋口的擁堵問題都讓交警很頭疼。2012年,陳曉明和同事們經過一個月時間現場調研,流量監測器放在什么位置,監測出擁堵規律來,制定出具體策略,現做程序開發,然后上線使用,最后路口設置了四處地磁流量監測器,監測器斷面可感應車流量,并與智能控制信號燈之間實現數據交換。上線之后,路段擁堵報警下降27%,道路通行率提高20%,高峰時段持續時間減少15分鐘。濟南交警的支隊長、政委、大隊長都來觀摩,媒體也過來了,現場很多人驚訝,還有這樣的方案。
就連很多人認為只是配套設備的硬件,海信也全力做到極致。
在北京,海信的信號機占了“半壁江山”。“北京交管局在和我們座談時曾說,海信信號機在行業內建立起來的口碑就是’皮實’。”陳曉明說,北京交管局曾調研分析市面上的四五款主流信號機,海信的質量是最高的,日常維護的工作量非常少。
陳維強說,“有的企業信號機用鐵殼子,用兩年就銹跡斑斑,我們堅決用鋁質材料。有記者拍了全國很多城市的信號機,我們的信號機擺在那兒就是干干凈凈、整整齊齊,有的都超過五年以上,看上去像新的似的,這點我很自豪。”
陳曉明說,武漢、長沙夏天城市內澇,路邊的海信信號機被淹沒一半。雨水退去,信號機依然可以正常使用。更極端的一次是在鹽城,因為路口起火,消防員需要把路邊的各種設備斷電處理。各種箱子都打開了,海信的信號機箱怎么搞都搞不開。原來針對防潮、防震動、防撬的要求,箱體有著特殊的設計。最后消防員聯系交警送鑰匙才把箱體打開了。
最懂交警的“交管云腦”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發展,機器學習、自主決策等技術也在智能交通行業被探討和應用。
2019年,海信“交管云腦”產品問世。“這絕對是國內智能交通領域最懂交警業務的人工智能系統。”海信智慧交通事業本部總經理王雯雯對自家產品的自信絕非憑空而來。
“在智能交通領域深耕了二十余年,海信深入扎根業務實踐,積累了雄厚的經驗,這是無可比擬的優勢。在開發‘交管云腦’時,一面不斷吸收和發揮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科技力,一面深入結合交管業務的真實需求,以始終為客戶提供價值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才有所突破。
有一段時間行業一直追求實時自適應控制和算法先進性,一個模式公式解決所有問題。“但是交通還是太復雜了,一個模型很難搞定。”在王雯雯看來,完全機器自適應還是很遙遠的事情。“這也是我們與其他企業最大的不同,就是能把人工調優的經驗和大數據的經驗融合起來。通過信號機一點點積累交通控制策略,這種經驗不是短時間能積累出來的。”
如今,癡迷高新技術而忽視傳統交通工程技術、過于強調機器的“人工智能”而忽略專業人士的“人類智能”,也已經引起行業的反思和關注。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王長君說,交通信號控制作為城市交通智能管控的核心,要下決心由真正的交通工程專業團隊(而不宜是只擅長系統集成或所謂的大數據應用等團隊)做好所有道路交叉口(包括主城區和郊區)的交通渠化、配時和相位設計及協調策略設計等工作。
目前,關于信號控制場景,海信已提出了圍繞自適應、擁堵、行人、優先等6個主題在內的40種控制策略,可以說覆蓋了城市信號控制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海信自主研發的交通擁堵智能控制系統,能夠融合海量多源數據,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進行城市級交通分析、問題診斷,并能快速精準制定治堵策略,自動生成信號控制方案。
2020年,海信“交管云腦”自主研發行業首個交通領域的知識圖譜應用,也正是基于已有的豐富“人工經驗”。該應用能自動發現與診斷多種交通問題,例如信號方案時段劃分不合理、路口方案綠信比分配失衡、左轉或直行車輛在交叉口交織影響同行、路口車道屬性分配不合理等等,并可自動推薦多類控制策略,可大幅提升交通問題的診斷效率。憑借在知識圖譜等技術與應用方面的持續積累,海信參與了IEEE P2807《知識圖譜架構》的制定,主導了標準中知識建模、圖譜隱私等模塊的編寫,標志著海信云腦技術開始引領國際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孫 欣)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