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陽區棘洪灘街道十余家本土配套企業從“小廠房”發展成為擁有核心技術或產品、年產值過億的企業
“跑龍套”的小企業唱起“主角”

工人在泰泓軌道裝備有限公司新廠區施工。張 晉 攝
人勤春早。2月2日,城陽區,軌道交通高端裝備配套產業園。青島泰泓軌道裝備有限公司新廠區正緊張施工。
“不知不覺來公司都12年啦,眼看著公司一步步走到今天,總希望它能更好。不忙的時候我就會到工地上來看看,心里有種踏實的感覺。”公司研發部部長徐維錫向記者介紹著新廠區建設進度。 新廠房占地80畝。而12年前,也就是徐維錫加入公司的那年,彼時的泰泓軌道裝備有限公司才剛剛從棘洪灘街道的南萬社區搬到距離這片新廠區往東8公里的地方。對于當時的公司來說,已經是向前邁出了很大一步,但如今,那片40余畝的廠區已顯得“捉襟見肘”。
“公司剛成立時,是一家做火車零部件采購的貿易公司,開在一間50平方米臨街的小套二房里,只有十幾個人。”徐維錫告訴記者,軌交產業的發展,讓企業負責人看到了市場,產生了自己建廠生產零部件的想法,于是在2005年,企業轉型零部件制造。
那時,公司主要生產鈑金件,為位于棘洪灘街道的三大主機廠配套,年產值約有兩三千萬元。但是,不滿足于只是簡單的生產加工,企業在2008年敏銳關注到了軌交領域材料輕量化的趨勢,于是開始了對材料的研發。
“應該說,這么多年來,企業能發展到今天的程度,離不開‘創新’。”徐維錫看著眼前的新建筑感嘆道。他告訴記者,企業多年來始終相信唯有創新發展才能脫穎而出,因此把很大一部分利潤都投入到產品研發中去了。作為研發部的部長,徐維錫表示,公司如此重視創新,是他作為一個研發人員的幸運。
企業的轉折點在2013年,那時,企業在經過五年的研發后,終于成功研發出焊接鋁蜂窩板。“我們公司這項新材料科研創新的工藝,可以說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都是處于領先水平的。”提起公司自主研發的焊接鋁蜂窩板,徐維錫的眼中滿是自豪。這款專利產品,用在高鐵不同區域,可以實現減重20%—50%。“以其做成的高鐵吸能裝置,在高速列車發生意外碰撞時,通過吸收撞擊能量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碰撞損害,相當于為高速列車加上了一道‘安全鎖’。”徐維錫向記者介紹道。
如今,新型的蜂窩鋁板材料已獲得6項國家發明專利、20項實用新型專利,市場占有率超過80%,訂單量逐年增加。更令他們驚喜的是,這種材料還應用到了軍工領域、航空航天領域、船舶領域等。
自主創新是打開市場大門最好的鑰匙。 “這一專利產品向市場推出后,我們營業收入基本每年增長50%。”徐維錫告訴記者,2020年,企業產值達到1.8億元。
但是,對于純金屬的焊接鋁蜂窩板材料生產來說,產能和成本一直是一個制約因素。“新廠區正式投產以后,產能相比于現在的水平將提高100%,考慮到訂單量的話,每年的產量也至少可以提升30%到50%,這樣平均成本就降下來了。公司效益越好,我們就越有底氣再創新,也就能更好地服務于整個軌道交通產業。”徐維錫告訴記者。
泰泓是一個縮影。在有著世界級“動車小鎮”之稱的城陽棘洪灘街道,動車產品配套率正逐年提升,如今已超過50%。當地一批如泰泓般伴隨著軌交產業發展起來的配套企業,不滿足于簡單的加工生產,而是致力于自主創新,已經有十余家本土配套企業從“小廠房”發展成為擁有核心技術或產品、年產值過億元的企業。
記者了解到,今年城陽區將繼續搶占軌道交通產業發展高地,力促項目建設、加快產業集聚,全產業鏈產值有望實現1200億元左右,同比增長9%,重點推進項目85個,計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7億元,力爭全年招引大項目16個以上,實現到賬外資1.5億美元以上。(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張 晉 實習生 徐 鋒)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