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2月3日訊 春節將至,不少老年人開始為備年貨,迎新年而忙碌,而此時網絡電信詐騙也進入了高峰期,騙術層出不窮。記者整理了部分案例,提醒廣大讀者,年味正濃,老年人強化防范意識,守好“錢袋子”,平安喜樂過新年很關鍵。
勿輕信“辦事員”,遇事三思而行
臨近年關,詐騙案件高發,從受騙群體來看,60歲以上老年人居多,原因除了老年人 “耳根軟”,防范意識薄弱外,更重要的是極易輕信“辦事員”的話,由此成為不法分子“瞄準”的對象。
前不久,青島市65歲的于先生接到 “公職人員”電話,對方說要給他辦理低保,但需提供本人的姓名、身份證號、家庭住址等個人信息,家庭困難的于先生信以為真,琢磨著正好要過年了,如果自己能辦下來,也是雪中送炭的美事。卻不想落入圈套,被騙近萬元。
無獨有偶,在河南鄭州,有不法分子假借鄭州市人社局、12333服務熱線的名義,以社保卡被盜刷、使用異常等借口,在電話中向老人索取身份證號碼、密碼等個人信息,要求老人向指定賬戶轉賬、輸入密碼,向老人進行詐騙。人社局工作人員提示:臨近年關,老年人要提高防范意識,如有社保等方面的疑問可到社保部門咨詢,切莫輕信陌生人,以免上當受騙。
收起“貪念”,源頭防騙
春節前后,紅包騙局少不了。最近微信群、朋友圈再現 “春運補貼”“防疫津貼”等蹭熱點騙局,很多老年人一看是社會熱點,一時手快就點進去了。如果因一時貪念,輕信了這些不明外鏈,輕則白忙一場沒領到錢,重則泄露隱私上當受騙。
“我看是你二姨轉發到群里的,就毫無懷疑地點進去了。搶紅包必須得快,不然就搶不到了。 ”正在青島市的范女士要輸入身份證信息的時候,被同在微信群的女兒及時發現制止,才免于隱私泄露。據女兒介紹,母親今年69歲,平時喜歡玩微信,尤其喜歡群里搶紅包,有時手慢沒搶到,會感覺一整天都少點什么。像范女士一樣的人不在少數,很容易給不法分子可趁之機。
眼下正是年關,親朋友好在家庭群、朋友圈發紅包的頻率增加,有些不法分子恰好利用這一時機,通過創建“全民抗疫生活津貼”、“居民疫情補貼”、“新年敬老補貼”等紅包樣式的鏈接,誘導老年人點擊。一旦點擊后,會出現截止某年某月全民免費領取、領完為止等字樣,進而增加老年人繼續領取“紅包”的欲望,誘導老年人填寫個人信息,最終騙取老年人錢財。
愛子心雖切,理智不能丟
子女為求發展,不在父母身邊的居多數,父母對于出門在外打拼的子女情況缺乏了解,尤其是經濟方面,父母很少過問。眼下正是年關,就有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護子心切的心理,編造子女因背負經濟債務而年關難過的謊言,對老年人施騙。
近日,南京市70多歲的林先生來到銀行柜臺,要給一家公司轉賬 8萬元。當被銀行工作人員問及原因的時候,林先生說,他接到該貸款公司 “代理律師”的電話,要求他轉賬至該公司賬戶,用于歸還他兒子的逾期房貸加利息,否則將向法院對其兒子提起訴訟。林先生考慮到兒子確實有房貸,所以一收到消息就急急忙忙趕到銀行轉賬,幸虧銀行工作人員發現異常,及時制止了老人的行為。銀行工作人員表示,冒充催還貸款騙取老人轉賬的事情時有遇見,老年人應多關注新聞,提高自身防騙能力,子女也應多向父母交心,平時多跟父母溝通,提高老年人的防騙意識。
山東海旭律師事務所律師趙越提示:年關將至,老年人要時刻保持理智頭腦,加強防范意識,牢記“天上不會掉餡餅”,凡是涉及陌生人、錢財的事要留一個心眼,多跟兒女溝通,征求意見,商量對策,必要時撥打110報警,防止財產損失。(青報全媒體記者 王鏡)
責任編輯: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