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2月4日訊 “目前,全球生產了近百億噸的塑料,其中約79%,大約80億噸,已經變成了塑料垃圾。約有10%的垃圾會進入海洋,如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的量將超過魚類總量。”省政協委員、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承君結合自身專業和廣泛調研在省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上提出了《強化塑料污染管控 筑牢生態安全防線》的提案。她認為,塑料污染主要源于一次性塑料的使用,如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餐盒及農用地膜等。

“據統計,2019年我國快遞超過600億件,外賣餐盒超百億個,每年農用塑料薄膜生產約280萬噸,山東作為農業大省,地膜使用更加廣泛。”孫承君說。“值得注意的是,我國以前使用過的很多可降解地膜其實只是更容易破碎的塑料,會更快地把看得見的大型塑料垃圾變成看不見的微塑料,即小于5毫米的塑料。微塑料會影響生物的攝食、生長和繁殖能力,同時納米級微塑料可直接進入植物的根系和莖葉,從而對人類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陸源塑料污染被排放到海洋后也會對海洋生物產生相應的危害,并可能通過食物鏈傳遞給人類。”
為確保山東省黃河流域、濱海河湖生態環境安全,保障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安全,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孫承君建議,強化源頭控制和引導,減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用量,尤其在包裝、快遞、商超、餐飲等領域倡導綠色消費;打造塑料回收產業鏈,發展循環經濟,通過技術創新,加大塑料廢棄物分類收集和處理力度,提高資源化利用水平,同時大力發展新型可替代產品,引導傳統塑料企業轉型升級和發展。建立科學監測與評估體系,以沿黃區域為主,在省內主要農業生產區、湖泊河流、河流入海口區域開展塑料和微塑料污染調查,評估塑料污染對我省生態環境的影響及生態效應,并建立長期跟蹤監測機制和體系,堅持陸海統籌發展戰略,通過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跟蹤監測與環境風險研究評價,構建山東省塑料垃圾污染數據庫,為全面管控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提供依據。
“相信通過相關法規制度和標準的不斷完善,全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提升,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推動,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我們一定能筑牢塑料污染的生態安全防線。” 孫承君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藺君妍)
責任編輯: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