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春節(jié),各地紛紛號召“就地過年”。
奈何有的父母卻接受不了,你敢原地過年,他就敢當場斷絕父子關系。
我的朋友小旭,最近就很無奈。
上周接到領導通知:所有員工不得離滬,如果執(zhí)意要走,需要打申請報備。
小旭嫌麻煩,也擔心路上有感染風險,就告訴父母,不回去過年了。
沒想到媽媽當場生氣了:養(yǎng)了你幾十年,就等春節(jié)熱鬧一下,你倒是好,一點困難都不能克服。這次不回來,以后永遠也不要回了!
爸爸還在旁邊助勢:反正我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好,要是春節(jié)期間有點啥事,你不要后悔!
小旭聽了這樣的威脅,腦子一片空白,身體半天動彈不得。
往年,春節(jié)回家往往是激動人心的。
可今年情況特殊:一邊是現(xiàn)實困境,一面是父命難違。不少人都心情復雜。
01.
他們看起來有多強勢,心里就有多恐懼
為何有些父母這樣固執(zhí)呢?
其實,他們真不是故意傷人。只是他們內心太恐懼了。
a. “共生”的父母,希望兒女永遠守在自己身邊
有個奧斯卡動畫短片叫《包寶寶》,里面的媽媽是個家庭主婦,沒有朋友,和丈夫交流也很少,非常孤獨。
后來,她終于有了孩子:一只可愛的包子。
欣喜若狂的她,把包子視若珍寶,寸步不離。
可隨著包子慢慢長大,他有了社交,也學會獨自外出踢球、玩耍。
媽媽開始發(fā)慌了,她想方設法給包子做好吃的,希望他乖乖留在自己身邊。
奈何包子一天天長大,親子關系注定要走向分離。
一天,兒子帶回來一個女朋友。那一刻,媽媽覺得兒子不再屬于自己。
威逼利誘無效之后,她徹底崩潰,把包子一口吞了下去。
這個狀態(tài),就是與孩子建立了共生關系。
從孩子出生,她就把孩子看作自己的一部分。一旦孩子離開她,她就會有切膚之痛。
那種無意識恐慌,導致她行為、情緒雙重失控。
b. 害怕沒面子
有一個說法,越是愛面子的父母,越喜歡掌控孩子。
他們希望別人看得起自己。
電視劇《都挺好》里,老婆去世后,蘇大強就盤踞在兒子家里,而且衣食住行都得按照他的需求來。
在蘇州無聊了,還要美國的兒子把他接過去,不為別的,就是要在老同事面前有面子。
我一個朋友說,有段時間他失業(yè)了,父親生怕別人指指點點,命令他每天依舊按上下班的點早出晚歸。
而春節(jié),正是父母互相攀比的好時機。
如果看著朋友們的兒女都回來了,而自己的孩子卻沒回來,就會生氣,覺得自己在朋友面前抬不起頭來。
02.
拒絕父母,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們最難拒絕的,通常是兩種人:一個是父母,另一個是孩子。
因為他們都是至親,又都是“弱勢群體”。
尤其有些父母,平時體弱多病靠藥物強撐著,最大的愿望就是春節(jié)團圓。
像我的父親,已經83歲高齡,還一身病痛。
半個月前因為止痛藥吃完了,身體徹夜疼痛,看著被病魔折磨的他,我恨不得飛奔回去照顧。
我記得爸爸當時還問我:你什么時候回來啊?那一刻我心如刀割。
那如果父母身體健康,我們就可以從容拒絕了嗎?不一定。
過去一直沒有力量表達自己的我們,往往會害怕“童年陰影”重新上演。
比如,小時侯“你是被我從垃圾桶里撿回來的”。
而現(xiàn)在“我這么多年白養(yǎng)你了,再不回來,就別認我做父母了”。
無論是無心之說,還是無助地控訴,都可能勾起你內在那份“被拋棄感”。
當然,更害怕的是,父母萬一真因為這事有個三長兩短,那自己就成“千古罪人”了。
知乎上,有個男孩說:“我從小就順從慣了,小時候聽話就有糖吃,不聽話就吃巴掌。我哪敢挑戰(zhàn)他們呀,成本太大了,所以他們讓我回去我就回,感染就再說”。
而對于我來說,拒絕那個生命已經十分孱弱的父親,同樣也是非常艱難的事。
誰也不知道,這次的分離,會不會就是永別。
03.
結伴過年,也可以很溫馨
自從“就地過年”的號召發(fā)起,網友們就在頭腦風暴:這年到底咋過?
“結伴過年”是最受青睞的方式之一。
而很多父母,他們之所以說出脅迫兒女的話,命令兒女必須回去,也只不過是因為他們害怕被拋棄。
假若他們能以另一種形式,體驗到溫暖和熱鬧,孤獨也會減半,恐懼也會在暖暖的人情味中沖散。
我一個鄰居阿姨,兒女都在國外。
夫妻倆從前逢年過節(jié)都是在旅行中度過,今年不能遠行,老兩口就約了老年大學的同學們一起去飯店吃年夜飯。
這樣的父母,往往都有良好的社交關系,興趣愛好廣泛,心理彈性也很強。
他們不需要把全部的幸福寄托在兒女身上,自己內在豐盈,到哪里都能把日子過得很漂亮。
很多孩子不回家會感到內疚,覺得離開自己的父母很孤獨。
其實大可以對父母多點信心,離開孩子,他們也一樣可以自己過好年。甚至,更好。
04.
精神反哺,父母也可以活出自我
了解了父母的恐懼之后,我們就可以試著不再回應那個恐懼。
取而代之的,是源源不斷地關心。
當父母感受到自己不會被拋棄,他們或許就不會孩子似的不依不饒了。
慢慢回到成人狀態(tài),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這個過程,不是單純地給錢就能做到,而是需要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精神反哺。
a. 用肉麻的情話,填滿父母內心的空洞
愛有五種語言:語言表達,為對方服務,花時間陪伴,身體接觸,以及物質給予。
就算無法陪他們過年,可以做的還有很多。
年紀越大的父母,越容易退行成孩子的心理,他們就像我們兒時那樣渴望陪伴,渴望被重視。
如果兒女能在語言上充分傳遞愛和思念,他們的心就會被安撫,被填滿。
b. 做父母的榜樣,讓他們安心
我媽媽說,養(yǎng)兒女最大的希望,不在于能得到多少,而是親眼看著他們把自己的日子過好。
所謂親子連心,兒時我們需要父母做榜樣,好讓我們對自己有信心,對生活有希望。
今天,我們也需要給父母做榜樣。
無論你單身,還是已婚,這個春節(jié),都要把自己安排得妥妥的,過出煙火氣。
就在寫文章的當下,開頭講過的小旭打電話來告訴我,昨天她給媽媽發(fā)消息說:等春節(jié)后路上客流少了,我回去看你們。
不僅如此,她還給愛看戲的媽媽定了當?shù)貞蛟旱钠保o喜歡拍照的爸爸買了個相機。
是啊,親子間的愛恨情仇,其實都藏著各自的期待,本質都是在討愛。
或許,看清彼此的期待,稍微調整一點點,關系就能有轉機。(作者|舟舟 來源|壹心理)
你今年回家過年嗎?如果不回去,你的父母是什么態(tài)度?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