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2月5日訊 “小年”那一天,觀海新聞記者隨自然資源部北海局工作人員從青島海洋科學考察基地碼頭出發,乘坐“向陽紅07”科考船行駛近6個小時,孤懸于黃海中的千里巖開始映入眼簾。遠遠望去,屹立在島頂的紅白燈塔在灰褐色的“孤島”上格外耀眼,仿佛指示著文明和家的方向。

早上6點,“向陽紅07”科考船載著科研人員及物資從青姜碼頭出發駛向千里巖,圖為7點左右的海上日出。
船往前駛,千里巖的面貌清晰起來,但一種不真實感卻逐漸發酵。島上沒有居民,沒有淡水,甚至幾乎沒有土壤。就是在這里,北海局的觀測人員“接力”堅守千里巖海洋環境監測站,從人工觀測各種海洋數據,到人工觀測和自動觀測結合及設備維護、數據校對,至今已有60年。
千里巖海洋環境監測站是北海局管轄的42個海洋監測站之一,也是全國132個海洋站中的特類艱苦臺站。2月4日,恰逢小年,北海局安排島上人員輪換,并進行過年期間島上一個月的生活補給。今年,也是青島日報記者連續第6年隨科考船探訪千里巖,繼續書寫守島人的動人故事。
出行靠船,島上每月進行人員輪換和物資補給
千里巖很小,面積不足0.2平方公里,長相很“禿”,陡峭且奇巖林立。這里幾乎與世隔絕,進出只能依賴于船,距離最近的陸地約50公里。島上沒有傳統意義上的碼頭,一塊從陡峭崖壁上鑿出的幾十平米的空地,用于船只靠岸,進行人員輪換和物資補給。
“向陽紅07”船還沒到,副站長車豪杰,團隊成員馮立達、張輝已經等候在“碼頭”。一只泰迪興奮地蹦蹦跳跳,對著科考船大聲吠。后來才知道,這是車豪杰帶上海島的一只小狗,名字叫“可樂”。

中午12點,開始登島。
船越來越近,距離“碼頭”四五米的地方停下。船長下了錨鏈,船員們將一塊長約4米、寬40厘米的木板斜架在科考船與“碼頭”之間,這就是上島的路。木板筆直,與“碼頭”呈45度,隨著波浪忽上忽下、顫顫悠悠。觀測人員先把物資遞上岸,隨后從這塊窄窄的木板上扶持著爬上海島。
“雖然這次風浪較大,但已經算是順利。有時風大浪急,船根本靠不上去,兩三個月才能補給1次。”船員介紹說。
大米、小米、食用油、煤氣、蔬菜、水果……滿滿地堆了一地,這是觀測人員在島上的一個月的物資。本次人員輪換后,車豪杰、馮立達、張輝將返回陸地,隨科考船而來的站長姜文凱,成員楊軍濤、蔣濤將在島上進行輪值,度過春節。

背著物資爬上山頂,山底與山頂辦公室的高度差為63.2米,人工修筑臺階360余階。
“千里巖海洋環境監測站建在海島頂部,辦公大樓距離‘碼頭’60余米。島上需要的淡水,可以通過科考船的泵直接輸送到島頂的儲水箱,不過,從科考船帶來的物資需要人工提著、扛著上島。”姜文凱、楊軍濤、蔣濤一馬當先,一邊運送物資一邊介紹,為了方便物資運送,工作人員先后在合適的路段進行人工修筑,目前共有水泥臺階360余階。提著物資往山頂爬,一般需要20分鐘左右,全部運送完畢,每人需走4到5趟。到達島頂的第一趟,這些體壯有力的“守島人”已氣喘吁吁。
“接力”堅守,他們說“我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國家”
海島之上,有一棟紅色屋頂、粉刷成淡黃色的二層小樓,就是觀測人員的辦公場所。大樓四周,裝飾著白藍相間的圍欄,是大海和浪花的顏色。一只名叫“聰聰”的白黃小狗,在樓下慢悠悠地走來走去。車豪杰告訴記者,“聰聰”已經“堅守”海島7年,按照人的年齡換算下來,有100多歲,到了頤養天年的年紀。

辦公室的頂部,有一個紅白相間的燈塔。
辦公樓左側,是一個小型的“養雞場”,七八只小雞在里面走來走去,觀測人員賴此吃到新鮮的雞蛋。辦公樓右側,有一個玻璃房菜園,土壤皆由島外運送而來,芹菜、菠菜在里面長得很開心,觀測人員賴此作為備急或吃到新鮮蔬菜。

辦公室旁邊的玻璃房菜園,土壤皆由島外運送而來,備急或吃到新鮮蔬菜就靠它。
物質條件之外,島上的觀測人員也在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姜文凱喜歡釣魚,車豪杰養殖動植物,馮立達讀書和鉆研科研……苦中作樂,這里儼然是他們的另一個家。
“近年來,島上的工作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九十年代末,安裝了自動化觀測設備,不需要全人工觀測;2010年開始,陸續安裝了較大功率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兩臺柴油發電機作為輔助和備用;近年來,安裝了空調、熱水器、凈水器以及5G網絡,生活早已不是喝雨水和‘饅頭蘸醬油’,交流面也更廣了。” 將要下島的“90后”馮立達至今還沒有對象,他開玩笑地抱怨,“以前把我們宣傳得太苦了,很多相親的姑娘看過報道后,直接把我拉黑了。”

科研人員進行人工觀測及數據校對主要在燈塔旁邊的觀測場進行。
“孤島”上的生活,雖然在改善,但其實還是很艱苦。在辦公大樓的值班室里,島上的觀測人員需要24小時輪流值班,每天4次定點監測水文和氣象數據,雷打不動。“雖然風速、溫度、氣壓等海洋數據已經可以通過儀器自動監測,但云狀、云量、能見度等仍需要人工監測。” 姜文凱說,除此之外,觀測人員每天還需定時巡查儀器設備,及時維修替換,承擔著向國家全天候發送海濱數據和海上情報的重要職責。
自1960年入列以來,千里巖海洋環境監測站見證了幾代北海人的青春,他們的“接力”堅守,為我國黃海的海洋監測和預報提供著最前沿、第一手的數據,在保障2008年青島奧帆賽、進行日本核泄漏事故應急監測等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回顧在島上10余年的生活,是一種怎樣的感受?離開海島途中,記者突然拋出這個問題。車豪杰笑著回復說:“我常常跟我兒子說,我們的堅守,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國家。”(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文/圖)
責任編輯: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