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人認為,想要維持一段長久親密的婚姻關系,很難。
婚姻中的激情與愛,難免會被生活的雞毛蒜皮消磨掉,導致彼此相互厭倦.
但是有些人又不想離婚,那該怎么辦呢?
現在日本流行的“卒婚”也許是一種選擇方式。
所謂“卒婚”,就是指在長時間的婚姻生活中夫妻彼此產生厭煩,進而相互逃避,但是又不會離婚的婚姻狀態。
夫妻間繼續維持著婚姻關系,但平常各自的生活不會被打擾。選擇這種婚姻方式的主要是40-60歲的人群。
01.
65歲的日本作家、心理咨詢師山下英子,跟丈夫和公婆一直生活在一起。
她負責照顧丈夫及公婆的生活起居,但讓她無法忍受的是彼此的生活習慣大不相同。
多年的磨合并沒有改變現狀,她一直覺得很憋屈。
當孩子上大學后,她終于跟丈夫提出自己想搬出去住的要求,沒想到丈夫居然同意了。
為了更好地發展自己的事業,山下英子去了東京,而丈夫則在老家繼續經營著自己的牙科診所。
獨立出來讓她獲得了很大的自由,寫作有了更多的時間,她開始投入自己喜歡的事。
婚姻對她來說,重要,但也不重要。
作為一位卒婚的的倡導者,她覺得用這樣的方式跟丈夫相處,彼此都很舒服。
分居后,兩個人因距離產生美,彼此比過去更尊重對方。
在西方人的價值觀中,兩個人可以像朋友一樣共同養育孩子,但如果感情沒了,就沒有必要再生活在一起。
但對于東方人,似乎更愿意呆在一個比較模糊的灰色地帶,即使離婚可能都會扯不清楚。
這種離婚不離家的剪不斷的關系,讓兩個人似乎都無法開啟新的生活。
02.
日本提倡的卒婚,它的內涵是婚姻關系仍然存在,彼此還尊重對方,在心理上還是把對方當作一家人。
他們仍然是一個整體,假如對方有需要,另外一方也會盡力去幫忙。
這跟所謂名存實亡的婚姻有著本質區別。
在名存實亡的婚姻中,由于種種原因,夫妻不得不維持著這段貌合神離的婚姻。
這類夫妻可能會達成一種默契,你可以在外面玩,要么不被我發現,要么不要被別人發現傳到我的耳朵里。
實際上這是一種婚姻當中的畸態。
這不僅僅是傷害了家庭,而且還破壞了婚姻的神圣性。
處在離家不離婚,或者離婚不離家的狀態下,夫妻之間的互動方式也會給孩子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
這種影響,可能會比清清楚楚的離婚更嚴重。
當然,卒婚也許會向兩個方向發展。
第一種,可能會在保持高度自我的前提下,讓婚姻生活得到改善,讓婚姻質量有所提高。
60多歲的人,可能會覺得年齡都這么大了,離婚是一件太傷筋動骨的事情,就這么維持著也行。
距離感讓兩個人重新找回了戀愛的感覺,也會對伴侶有新的認識和了解。
這樣的分離狀態,會讓兩個人有度假的心理。
過去我可能會將就你,為你準備三餐,侍奉公婆,現在我出去住,給了自己空間和時間。
調整好心態之后,回家小住,反而有種小別勝新婚的感覺。
第二個方向,則是為離婚做準備。
一下子分開,可能會有很多的不適應。即使對對方已經無愛,但身體的記憶仍然還在。
通過這種分居的方式,進入一段適應期。
兩個人分開住一段時間以后,發現自己已經可以獨立地應對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問題,開始適應一個人的生活,并且規劃好未來的生活;
此時再去談離婚,可能會變得更加理性,也更容易用一種成熟的方式來處理離婚。
不過,人生很長,假如能活到80歲,就算現在40歲,也還有40年的光陰。
如果說40年前都是為他人而活,那何不在最后的40年換一個自己想要的活法呢?
在婚姻中,每個人都想得到幸福,但幸福不是運氣,而是兩個人的努力。
遇到問題,離婚絕對不是唯一的出路,而是要找到彼此都舒服的相處方式。(作者|任麗 來源|任麗的心靈空間)
你對“卒婚”現象持什么觀點?如果是你,也會用這種方式解決婚姻危機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