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2月8日7版
碧海潮生是故鄉——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第五部分·美麗鄉村
106
東麥窯:詩意棲居的嶗山表達
嶗山沿海,正崛起中國最美鄉村群落,枕海而居的東麥窯作為其中的樣板村落,在流清灣海水的潮起潮落中,珍藏著山海的饋贈。一排排古老的石頭房,靜默講述著這個古老村落的故事,若是春日到來,整個村落便會被掩映在漫山遍野的櫻桃花、杏花中。東麥窯,以一種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詮釋著仙居嶗山的詩意。

鳥瞰東麥窯。
東麥窯社區位于嶗山區沙子口街道,在國家5A級景區嶗山腳下,是嶗山南線旅游的必經之路。社區占地95畝,有山巒1000余畝。背依嶗山,面向大海,干凈、整潔是人們對這個村落的第一印象。保留完好的傳統民居和精心打造的民宿,充斥著濃郁的青島特色鄉土文化氣息,讓這里透出一種古樸的親切。
每一個有特色的村落,都應該留得住記憶、記得住鄉愁。東麥窯的文化脈絡幾經更迭,據記載,嶗山曾布滿檀木、楸樹等喬木,曾擁有廣袤的原始森林。五代十國后,逃避戰亂的人流落此處,以伐木燒炭維持生計。兩宋時期,居民開始燒制木炭、煙黑,并將熏制的煙黑運到江浙一帶制墨。伐木燒窯的人被稱為“窯猴子”。
東麥窯最早的先民唐氏,在明萬歷年間自王哥莊青山村遷來,后子孫繁衍,不斷開墾土地,漸漸聚居形成村落。清朝時期,東麥窯屬即墨縣。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劃歸青島市管轄范圍至今。清朝乾隆年間,李氏先民遷居至此,村莊還殘存用小石頭砌成的被煙熏得像墨一樣漆黑的殘窯廢址,遂將此稱為“墨窯”。近代由于嶗山方言“墨”和“麥”吐音相同,久而久之即成了“麥窯”。后來又分為東麥窯、西麥窯。
近年來,旅游業正成為帶動東麥窯社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仙居嶗山——東麥窯主題民宿”的打造,讓東麥窯名聲在外,目前已建成23戶特色民宿并投入使用。這些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所建的石頭老屋在改造過程中,以當地“福”文化為出發點,圍繞“福祿壽喜學”的吉祥如意主題對村子院落展開建筑、環境、配飾與品牌的策劃和設計,形成嶗山高端精品民宿品牌,煥發別樣的生命力,形成了獨具當地特色的景觀。有利的地理位置加之自身的資源條件,為東麥窯社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再加上近年來對于文化、藝術氛圍的挖掘,這個昔日小漁村搖身一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山—海—村”鄉村空間布局。目前,村內有民宿約60家、農家宴十余家,呈聚集化品牌化發展趨勢。
文化氛圍的營造已經融入東麥窯社區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仙居茶事”游客接待中心作為公共活動空間,設置有圖書閱覽區、餐飲區和娛樂區,與室外村居廣場無縫銜接,讓游客和村民同享休閑體驗。品嘗以嶗山農家菜為主體的宴席,進行海上垂釣、沙灘休閑,東麥窯的旅游體驗正不斷豐富。游客還可以沿著環山觀光道路欣賞這里的山海美景,除了木棧道,還有特地收集原生態老石料鋪成的石頭路。在環山路的兩側,種植了1000余棵櫻桃等當地特色果樹,無論是盛花期的浪漫,還是盛果期的甜蜜,都是獨一份的鄉村生活印記。
近年來,東麥窯社區先后獲評“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山東省旅游特色村”等稱號,社區以特色農旅一體化產業發展引領鄉村振興,在注重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圍繞“山、海、居、墨、漁”等自然與文化資源,充分挖掘天然稟賦和培育鄉村特色文化,建設富有山海文化特色的藝術小鎮,著力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馬曉婷)
107
后石溝村:世外桃源,影視添翼
美麗鄉村是鄉村的共同愿景,而每個鄉村的魅力又各不相同;西海岸新區鐵山街道后石溝村,一個原本是世外桃源的小村莊,與一部鄉村題材電視劇《溫暖的味道》偶然牽手、互相成就,最終村莊變成了符合現代人內心“向往的生活”的鄉村范例。而電視劇《溫暖的味道》也成為央視年度重點劇集,將在今年與觀眾見面。影視與美麗鄉村的結合,后石溝村并非第一個;然而將鄉村的內在美與劇集的人文之美結合,展現鄉村的新生態之美,為鄉村插上影視的翅膀,后石溝村算是影視深度融合在青島西海岸的優質樣本。

后石溝村一角。
后石溝村緊鄰鐵山水庫,在鐵山水庫周邊發現了龍山時期的石斧等石器、陶鼎足等陶片以及龍山時期的水井,漢代的陶豆、陶壺等殘片,以及元明時期青花瓷殘片等,可見這塊土地歷史淵源之深厚。處在鐵山水庫之畔、群山之間的后石溝村自然環境優越,青山綠水,丘壑優美,三面環山、一面靠水的地理位置非常突出。多年來,由于交通不便,后石溝村的優勢并未得到深入開發,村民們一直過著田園稼穡的生活。在得知《溫暖的味道》劇組來西海岸選景后,鐵山街道把后石溝村納入了美麗鄉村創建工作中,加大了對劇組的吸引力度,也讓后石溝村從地下到地上、從村居到道路來了一次徹底的升級,把人人心中暢想的美麗鄉村在后石溝村變成了現實。
“大槐樹”這一文化符號深植于齊魯村居之中,也是一個村莊的集體記憶。一入后石溝村,迎面一棵三四人合圍、蒼翠擎天的大槐樹,也是后石溝村為《溫暖的味道》所構建的標志性景觀之一。沿著主路進入村莊,傳統四合院、特色農家院鱗次櫛比,沿著山坡起伏,既有民居特色又有現代風格。據介紹,后石溝村鄉村景觀改造整體工程耗資2000萬元,建成了大槐樹、淘寶商店、景觀道路等電視劇拍攝配套設施,還引進民營資本建成了四合院和谷倉兩處影視建筑以配合劇情需要,最終使得后石溝村呈現出“內外兼修”的氣質。
在村居細節呈現上,后石溝村具有年代感的街景讓人流連,村居墻上的綠植花墻生機勃勃,原木風的民居非常接地氣,蔬菜基地、村民體育活動場所都被影視劇中的鏡頭一一納入,后石溝村的優美景觀令人心曠神怡。村莊原生態生活固然美好,現代村莊生活也是影視作品體現的重點。在《溫暖的味道》里,村民生活融入了直播、美食、民宿等時尚元素,還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膠州秧歌”以及“海青茶”“驛站”等傳統文化亮點鑲嵌于劇情里,讓故事更加飽滿,也充分體現了本地鄉村文化的特色。后石溝村的變遷,讓當地村民滿懷喜悅,也吸引了游客紛至沓來,富有山水意境之美的民宿、體驗原生態美食魅力的鄉村餐飲等產業也成為后石溝村的新著力點。不少游客來到后石溝村后直呼“不想走了”,人們內心對鄉村生活的向往在這里得到了完整實現。

后石溝村一角。
《溫暖的味道》里,靳東扮演深入基層的第一書記孫光明,他在新形勢下開拓生態新農村,發展生態新農業,帶領全村村民走向了幸福的小康生活。而在現實中的后石溝村,不僅有劇中的生態新農業,還亮出了“鄉村影視基地”的新招牌。在西海岸影視產業大發展的背架下,后石溝村的影視拍攝外景地功能得到了充分放大,在接受采訪時后石溝村方面表示,未來將依托影視旅游產業聚集的人氣,借勢打造旅游產品,以自然資源為特色,以影視文化拍攝為名片,打造影視拍攝、特色民宿雙動力的文化旅游型美麗鄉村。如今的后石溝村,既是一個具有生態之美、人文之美的世外桃源,又插上了生態新農業、鄉村影視外景地的發展雙翼,已然成為鄉村文化、鄉村美學的代表,也是現代人鄉情、鄉戀的寄托之地。隨著一部部鄉村題材影視作品的推出,后石溝村的形象將出現在千家萬戶的熒幕上,把鄉村之美呈獻給觀眾和游客,成為極具示范意義和產業發展前景的美麗鄉村目的地。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米荊玉)
108
上溝村:白澗幽谷秀,如入畫境
坐落于鐵橛山北麓的青島西海岸新區鐵山街道上溝村,擁有600多年歷史,有村民100余戶,行走于山谷間的村落,百年老屋見證著時光的變遷,精致嚴格的建筑形制體現著原生態的鄉村風貌,讓這里成為不可多得的極具文化歷史傳統特色的山區、景區自然村落。馬林澗、直澗谷、槐花谷等九道山溝澗幽谷秀,使上溝村如入畫境,故人稱九上溝。

美麗的九上溝。
《山里楊氏家譜》載,明洪武年間,楊姓由小云南遷居濟寧州東關楊家壩,萬歷年間九世楊成遷居山里,其子楊邦臣遷此立村。因地處山溝上游,得名上溝。據民國版《增修膠志·疆域》載,清道光年間稱上莊,民國時稱上溝村。村中有周代文化遺址,出土過陶器等文物,村東側有一口古井,井旁立有刻著“光緒二十六年五月初一日”字樣的石碑。村中一棵據說樹齡300多年的槐樹,無言訴說著老村悠久的歷史,一條河流自西向東,河道順應山谷蜿蜒曲折,山、水、村莊有機融合,宛若天成。
提起上溝村,就不得不提到這片具有傳奇革命色彩的紅色老區“楊家山里”。上溝村是楊家山里六個村莊之一,70多年前,楊家山里的百姓和地下黨組織聯防,政治上不受日偽管制,經濟上不向日偽納捐交糧,即使在抗戰最艱苦的歲月,這里的紅旗仍在飄揚,成為周邊地區抗日的“領頭雁”,直到今天一直激勵著人們不忘初心和本色。
如今,革命老區因旅游而煥發生機。初春時節,古樸的村落被掩映在一片花海之中,競相綻放的櫻桃花,肆意點綴著街巷和山谷,人們從四面八方奔涌而來,感受百年村落的古老詩意和盎然生機。花海背后,是上溝村以櫻桃為代表的鮮果采摘產業。每年五月份,在位于上溝村的九上溝風景區,鮮嫩甜美的櫻桃讓游客絡繹不絕,成為村莊的盛事。游客來到這里,游古村、品鮮果,吃農家宴,看紅色文化,飽覽鐵橛山風光。在這里,老區紅色精神與櫻桃產業發展相結合,使上溝村的櫻桃產業在眾多的采摘項目中脫穎而出。從2015年至2020年,九上溝旅游文化節期間的游客人數從2萬人增加到10萬人,村集體收入由15萬到75萬,自營采摘和鮮果出售為每戶帶來3到4萬元的收入。同時,上溝村獨特的山水風景和飽蘊鄉愁的村居風貌,已成為不少藝術愛好者、藝術專業學生采風寫生的必選之地,為文旅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上溝村村史館。
致力于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讓美麗鄉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鐵山街道牽頭組織專門力量對上溝村區位條件、資源特色、產業基礎、歷史文化等要素進行了摸底調查和深入挖掘,明確了村莊發展定位、美麗鄉村建設內容,發展方向定位為集民俗體驗、旅游民宿、生態休憩、展示表演、餐飲銷售于一體的最具青島氣質的鄉村旅游目的地,打造山谷型生態文化休閑旅游鄉村綜合體。同時根據村莊旅游資源分布的特點、旅游發展的基礎及地形特點,結合村莊旅游開發的實際需求,將上溝村區打造成鄉村體驗與藝術創造區,形成慢行游覽線、濱水休閑線、鄉村特色采摘線。
時間的年輪一圈圈延展,老村的故事卻歷久彌新。上溝村“原鄉、原水、原生態”的獨特自然資源不斷被挖掘,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共進”、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融”、家園樂園田園“三園共享”,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的美麗田園輪廓不斷清晰,山水鄉愁皆入畫,多彩生活繪出嶄新圖景。(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馬曉婷)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