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2月8日訊 記者從市生態環境局市北分局獲悉,為打好環境污染攻堅戰,改善大氣環境,針對市北區地域大、全域“禁高區”、非道路移動機械多類、保有量大等特點,市生態環境局市北分局牽頭建立多部門聯動機制,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執法與幫扶相結合,轄區企業、建筑工地等重點場所的非道路機械使用規范,扎實推進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污染防治工作,污染治理效果顯著。

明確標準,建立規范。結合轄區實際,總結出簡便易行的市北區非道路機械規范管理要求:一是建立臺賬;二是環保牌照;三是國二及以上;四是不冒黑煙;五是重污染天氣橙色預警條件下,使用國三和新能源機械;六是違規處罰和信用雙受損。

部門聯動,廣泛宣傳。建立生態環境部門牽頭,住建、市政、地鐵辦、街道等多部門聯動的機制,通過微信、短信、明白紙等多種方式,廣泛開展宣傳發動,讓非道路機械的使用者把好非道路機械入口關,倒逼非道路機械所有者主動注冊噴碼。2020年以來,市北區累計辦理噴碼714臺,基本實現應噴盡噴。
企業主體,重點幫扶。針對個別重點項目工地施工隊伍多、管理水平低的現象,執法人員深入一線,對威海路平戰結合工地、地鐵工地、金茂城工地等重點工程項目開始現場幫扶,通過甲方召集各施工單位負責人,宣講《山東省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污染防治規定》有關重點內容,發放市北區非道路機械環保明白紙,明確甲方、監理方和各施工單位企業主體責任,組織認真開展自查,確保工地上的非道路機械及時申報、達標排放,不合格機械全部清理。其中,金茂城工地監理方對使用未噴碼設備的施工單位下達停工通知書,監督整改合格后方準重新施工,自查效果明顯。結合夜間施工審批,執法人員向新開工的建筑工地建設方第一時間宣貫非道路移動機械管理規定,要求其備案非道路移動機械信息。

深度治理,淘汰更新。按照政府引導、改造企業負責、車輛所有人自愿的原則,組織對具備條件的老舊工程機械加快污染物排放改造,推動不具備改造條件的老舊機械淘汰報廢。其中,通過環保資金扶持,大港公司投資300萬元,積極推進,2021年上半年將完成57臺老舊機械的改造和淘汰任務。
常態執法,持續高壓。建立常態化執法和聯合執法的工作機制,加強秋冬季期間對工程機械的監督檢查力度,組織多輪專項執法行動,建立工程機械入場前報備、使用中監督抽查、超標后處罰撤場的閉環管理制度,2020年以來,累計檢查823臺次,對非道路移動機械違規行為保持高壓態勢,從根本上杜絕超標排放工程機械使用,消除冒黑煙現象。
下一步,市北區各相關部門將把非道路移動機械監督管理納入常態化執法計劃,持續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吳帥 通訊員 賈洪西 秦韜)
責任編輯:馬晶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