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初三,也是情人節。
一個夾在就地過年里的情人節。
許多人可能被困在就地過節,沒辦法跟喜歡的人逛吃逛喝;即便沒有就地過節,怕也是難耐各種打卡景點里人滿為患的煩惱。
既然情人節要跟喜歡的人在一起,那何必擠在滿坑滿谷的人海里?不如關起門來,蜷縮在二人世界里相依相偎,看看情人節電影,在電影里尋獲浪漫、感動,以及去愛一個人的能力和技巧。
愛,的確是一種先天就有的需求。
愛,卻也是需要后天習得的技能。
而那些摹刻愛情的電影,尤其是那些經典的愛情電影,從來都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觀摩的樣本——正是通過它們,我們才能更清晰地了解什么是愛、怎樣去愛。
這里精選了幾部或甜蜜、或憂傷、或殘忍的愛情電影,供朋友們為情人節錦上添花。
我們相信,堪稱經典的愛情電影實在太多,這里僅有的幾部肯定沒辦法滿足所有朋友。所以這幾部無非是拋磚引玉。倘若大家與愛人耳鬢廝磨之余有時間一起討論,就在文章底部留言吧,一起為從未見過面的讀者朋友們,推薦自己鐘愛的愛情電影。

01-《怦然心動》(2010)
導演:羅伯·萊納
編劇:羅伯·萊納/安德魯·沙因曼/文德琳·范·德拉安南
主演:瑪德琳·卡羅爾/卡蘭·麥克奧利菲/瑞貝卡·德·莫妮
類型:劇情/喜劇/愛情
制片國家/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片長:90分鐘
杜拉斯曾說:
愛之于我,不是肌膚之親,不是一蔬一飯;它是一種不死的欲望,是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
用杜拉斯這句話來總結《怦然心動》,再合適不過。
表面上《怦然心動》是在講一個青春懵懂的愛情故事,實際上它是要說愛情如何在兩個存在差異、尤其是想法截然不同的兩個人中間生發、成長,如何產生齟齬,又怎樣被解決,并往更好的方向發展——這就是《怦然心動》俊美的地方:
它的開場是一見鐘情,過程卻是日久生情。
女孩朱莉一開始就迷上了鄰居男孩布萊斯,但她沒有盲目地去愛,而是在主動的過程里不斷試錯、反思、自省,認識自己迷戀的愛人,同時權衡自己與世俗的愛情觀和價值觀的區別;而男孩布萊斯也從最初的反感變得理解和珍惜。
從這個過程看,它意在讓身為觀眾的我們,在去愛的過程里,盡量保持自我反省,既不盲目付出,也不無償接受,而是要在彼此不停試錯的磨合中,找到彼此穩妥的相處狀態。
PS-同類推薦:
《當哈利遇見莎莉》(1989)
《諾丁山》(1999)

02-《暖暖內含光》(2004)
導演:米歇爾·貢德里
編劇:查理·考夫曼/米歇爾·貢德里/皮埃爾·比斯毛特
主演:金·凱瑞/凱特·溫絲萊特/伊利亞·伍德/克斯汀·鄧斯特
類型:劇情/愛情/科幻
制片國家/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片長:108分鐘
在情人節那天,Joel去“失戀診所”,要消除對愛人Clementine的所有記憶。
就在記憶由近及遠消除時,Joel復盤了倆人的情感,從分開、僵化、爭吵到忍讓、相愛、熱戀的全過程,他也從最開始的憤怒、泄憤,回到最初的戀戀不舍、深情款款。這時他才意識到,自己所謂的憤恨、惱怒,都不過是愛而不得、愛而無能時的猙獰面目,它裹挾著愛,卻張牙舞爪。于是他開始與記憶清除設備對抗,他帶著Clementine躲在自己的童年和屈辱的回憶里,以躲避電腦重新在他腦海里繪制關于Clementine的記憶。
《暖暖內含光》是一個關于刪除記憶的愛情故事。它的編劇是查理·考夫曼,好萊塢屈指可數的編劇怪才,擅長在迷幻的故事里,觸及人活于世的諸多真相,《暖暖內含光》就是其一,它關乎的就是愛情——它沒有給觀眾一味灌迷魂湯,告訴大家愛情如何甜蜜美好。它要做的是,揭開愛情的真相:
真正的愛情,從來都參雜著甜蜜和絕望。
兩個真心相愛的人,總會有激情退卻那一天,以及最后會連吃飯、睡覺這樣的小事,都能出現相對無言甚至惡語相加的程度。
為什么我們會難逃這一天?
如果這一天來臨,我們是不是就不愛對方了?
而且,即便科技真的發展到能消除關于對方記憶,我們是否就真的能徹底遺忘他/她?或者說徹底從碩大無朋的人生里,避開他/她的再次出現?
PS-同類推薦:
《我腦中的橡皮擦》(2004)
《時空戀旅人》(2013)

03-《婚姻生活》(1973)
導演:英格瑪·伯格曼
編劇:英格瑪·伯格曼
主演:麗芙·烏曼/厄蘭·約瑟夫森/古內爾·林德布洛姆
類型:劇情/愛情
制片國家/地區:瑞典
語言:瑞典語
片長:169分鐘(電影版)/299分鐘(TV版)
在情人節推薦伯格曼的《婚姻故事》,多少顯得有些“誅心”。
因為在伯格曼的價值體系里,即便是人類世界得以延續的婚姻,也不過是場煉獄,以至于在《婚姻生活》里,他對這種互相折磨互相傷害的場景描摹讓人不寒而栗,甚至有些朋友看了之后,對于婚姻產生一種恐懼。
之所以要這么“狠毒”,是因為倘若你無法預先直面情感生活的殘忍,而只是抱著粉紅色的夢幻泡泡夢面對愛情和婚姻,那你終究會被摔得鼻青臉腫甚至體無完膚——畢竟,認清現實的本質卻還能一往無前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
這就是我們在情人節推薦伯格曼《婚姻故事》的理由:他非常尖銳地捕捉到我們即使在這種所謂最樸實的情感里,依舊抱持著根深蒂固的自私,而且沒人能掙脫這種桎梏。
人人都渴望得到關懷,人人也都害怕受到傷害,但人人卻又都那么自私。
這就是伯格曼尖酸刻薄卻也一針見血的地方:愛并不只有甜蜜,它更有可能是一種負累;它不只是一種自愿付出的美好,還是一項違背天性的責任和義務——但就是在這樣的對抗里,人人又都自覺不自覺地扮演著愛的形象。
不要以為這是伯格曼在無病呻吟,而是他自己的切實生活:他與父母關系糟爛,又把這種關系復制到自己與許多兒女的關系里,然后這些兒女又幾本復刻了這種模式。
這就是伯格曼令人景仰之處:他看到了自己內心的深淵,又如實地摹刻了這種深淵,并希望更多人能看到這種不完美的情感狀態,讓大家責己、慎重地去愛、去生活。
PS-同類推薦:
《愛》(2012)
《消失的愛人》(2014)

04-《她》(2013)
導演:斯派克·瓊斯
編劇:斯派克·瓊斯
主演:華金·菲尼克斯/斯嘉麗·約翰遜/艾米·亞當斯/魯妮·瑪拉
類型:劇情/愛情/科幻
制片國家/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片長:126分鐘
《她》說的是男人如何被女人拯救。
吊詭的是,這個女人沒有實體,而是個操作系統/人工智能Samantha。
之所以用沒有實體來拯救彼此,是因為《她》著重摹刻的是我們的孤獨——就像電影里每個人都對著屏幕或耳麥念念有詞,甚至能在意識里彼此擁抱。它不是要諷刺科技把人的異化。恰恰相反,它對生而為人背后深刻且雋永的孤獨是種抱持著溫柔,始終用一種透徹到憐憫的視角,去看待渴求愛也付出愛的每個人。
摸準這個尺度,就能更好地理解斯派克·瓊斯在《她》里的真實意圖,也就是電影結尾的兩段重頭戲:一是Samantha找個志愿者跟男主做愛,卻意外倒逼Samantha意識到自己的重大缺陷,在于沒有身體;二是男主突然得知Samantha同時與8316人在談話,而與其中的641個保持著戀愛關系。
這兩場戲合而為一是在說:所有的戀愛關系,到最后都是對自我唯一性的確認,精神的和肉體的,都因唯一性而變得有意義。而所有情感關系的破裂,一般都在于這種意識被推到極端,你想把她(他)改造成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而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分崩離析。
什么時候我們能真真正正地接受彼此的個性、差異甚至缺點,我們才能真真正正地在一起。
PS-同類推薦:
《花樣年華》(2000)
《愛樂之城》(2016)

05-《浮云》(1955)
導演:成瀨巳喜男
編劇:林芙美子/水木洋子
主演:高峰秀子/森雅之/岡田茉莉子
類型:劇情/愛情
制片國家/地區:日本
語言:日語
片長:123分鐘
愛情當然甜蜜、溫馨,甚至能驚天地、泣鬼神。
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應該否認愛的殘忍、屈辱、凌虐和危險。
就像成瀨巳喜男《浮云》里雪子與富岡,簡直就是愛人間精神性的SM:富岡越背叛、凌虐,雪子越覺得富岡彌足珍貴,畢竟這要強過他對自己不管不問;富岡越失意,越會情不自禁地去找雪子,然后又越會覺得雪子的愛就是一個他逃不脫的牢籠,以至于更加想掙脫。
在成瀨巳喜男看來,愛或許是這個世界上最具統治性和專屬權的存在,它要求相愛的兩個人在彼此欣賞、認同的基礎上,還要彼此臣服,甚至面臨著完全失去自我的危險。
成瀨巳喜男了不起的地方正在于此:他的主人公是女性,和女性的犧牲。似乎在成瀨巳喜男看來,女性才能更貼切地表達人活于世的艱難和悲劇,因為她們更容易爆發出非理性的狂熱光芒,更能為了愛情和生活沖破世俗價值觀的牽絆——換個說法或許更好理解:
誰敢為愛堅持不懈地犧牲,誰才有資格說自己擁有愛情。
PS-同類推薦:
《女人步上樓梯時》(1960)
《鬼魅浮生》(2017)
(來源:南都周刊)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