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觀海新聞 評論員 王學義
這兩天,2021河南衛視春晚的舞蹈節目《唐宮夜宴》在網上傳瘋了。微博上,目前該視頻播放量已超千萬次,話題有近億次閱讀量,數據仍在增長。在娛樂多元化的當下,這樣一段舞蹈節目何以能賺足眼球?
筆者從頭到尾看完了這一舞蹈節目,被其中濃郁的傳統文化味道所深深感染。節目主體是一隊參加夜宴的年輕宮女,她們時而嬉笑打鬧,時而梳妝打扮,表情嬌憨而又不失嫵媚。而當場景切換至正式的宮廷表演時,宮女們的舞姿瞬間大氣恢宏起來。格外吸引人的是,宮女們的形象取自唐俑,從妝容到舉動,都有唐俑的風神,讓人如同經歷了一場“博物館奇妙夜”。
這段節目從妝容到造型,再到布景,都極為用心,細節處下足了功夫。演員眼角兩道月牙形的妝容,再現了唐代風靡的“斜紅”。為了體現豐腴的唐俑形象,演員們身上穿著塞了海綿的連體衣,嘴里含著棉花,一顰一笑、舉手投足,實屬不易。整個節目轉場中,背景分別采用了張懸的《簪花仕女圖》、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等,取古代名畫的畫意為背景,還穿插著婦好鸮尊、蓮鶴方壺 、賈湖骨笛等文物。其中的流水等元素,與唐代洛陽的“水上之城”特點緊密結合在一起,讓人看了很是驚艷。大唐氣象氤氳而出。
《唐宮夜宴》劇照
說起來,近年來想走傳統路線的舞蹈節目不少,而真正走紅的卻并不多,為什么呢?因為很多此類節目,都把精力用在了服飾的富麗堂皇和燈光設施等方面。觀眾看到的是演員和燈光,美則美矣,但不中不西,造型夸飾,縱使把一切都照得明晃晃、亮堂堂,看起來卻只像是一鍋大雜燴。這樣的節目,看不到多少文化味兒,而只有強烈的“錢味兒”。給觀眾帶來的也只是腎上腺刺激,而得不到發自內心的認同。這也是此類節目跟《唐宮夜宴》的最大區別。
有些人可能覺得,就算自己用了心,觀眾也可能看不懂,所以不用太拿觀眾當回事。事實上,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任何時候,都不要看輕了觀眾。“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句話永遠都不過時。
在當下的互聯網社會,信息傳播極為迅速,民眾的審美普遍有所提升。就算有的網友自己不懂,但他只要對某方面感興趣,就會有相對信服的“意見領袖”。在“意見領袖”的影響下,審美也會緊跟潮流。所以,真正用心做出來的精品,根本不用擔心得到不認可。就算一時被埋沒,也遲早都會發出金子應有的光芒。而那些粗制濫造者,就算一時能贏得掌聲喧嘩,只要觀眾緩過神來,立刻就會棄之如敝履。下次再想圈流量、圈錢,就沒那么容易了。
對于傳統文化,需要保持一片敬畏心。這種敬畏心與熱愛同樣重要。只有敬畏才會放低姿態,潛心研究,虛心學習;也只有敬畏,才不會把傳統文化只當成一種“瓷磚”和“化妝品”,表面上貼一貼、抹一抹,就四處跑去圈錢了。
同樣,各大平臺也需要對傳統文化有敬畏心,有了敬畏心,才能謹守底線、把牢關口,不把粗制濫造者置于萬眾矚目之下,把機會留給真正優秀的作品。在今天,這一點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