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過年不回家了。”寫下這幾個字并不輕松,離家求學、工作近7年,春節于我的意義并非僅是一個假期,而更多地是寄托著一年來對與家人團聚的期待。

大年初一,石老人海水浴場游人如織。
家里很快寄來了年貨,各類食材分門別類地裝好,還貼心地用便簽寫好了做法;本地的親友紛紛發來一同過年的邀請;喜慶的年宵花和各色花饃、家家戶戶換新的春聯、超市里的新年歌單,營造出十足的“年味”,即使身在異鄉,也不免被這樣熱烈的氣氛所感染。第一次離家過年的我也學著家中長輩的樣子“忙年”,掃塵、貼對聯、包餃子、守歲……無論在哪,都要好好過年。
年初一的清晨,石老人海水浴場上游人如織,不少市民和游客來到這里,迎接新年的第一縷陽光,孩子們奔跑嬉戲,大人則盡情享受難得的假日。有人在沙灘上寫下:“祝全市人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一帆風順、牛轉乾坤、新年快樂”,在新年陽光的映照下顯得格外溫暖和耀眼。入了夜,海邊的小酒館人聲鼎沸、一座難求,民謠歌手的歌聲和著潮聲入耳,大紅燈籠和各色花燈點亮大街小巷,高層建筑上的燈光秀也換上了新年主題,向全市人民拜年。

沙灘上,有人寫下對全市人民的祝福。
打車回家的路上,恰逢紅燈,出租車司機的兒子打來電話:“爸爸,你什么時候回來啊,爺爺說讓你回來前說一聲,他要下餃子了。”背景里傳來爺爺的聲音:“讓他別再跑了,趕快回家過年!”司機滿口答應著:“好好,跑完這單就回家……”
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喜氣:街道社區的工作人員一早就在群里送上新年祝福;免費乘坐的公交車上,投幣口被一張小巧的“福”字蓋住,司機查驗健康碼后總要對乘客說上一句“新年快樂”;片區的快遞員小張準時上門取走準備寄回家的年貨時說:“今年過年不休息,有需要隨時給我打電話”;菜市場的大姐依然笑容可掬,得知我們不能回家過年,還不忘隨手抓上幾根小蔥塞進袋子里;外賣小哥一如既往地騎著電動車奔馳在大街小巷,帶來便利的同時總記得捎上一句新年的祝福……他們中,有一家老小都在本地的青島人,也有操著天南地北口音的外鄉人,因為“就地過年”的號召,在新年這個團圓的節日在青島相遇。

石老人日出。
“現在只想多掙點錢,等天氣暖和點就回趟老家,看看家人。”這是交流中很多留青過年的外地人都會說的一句話,過年的地點雖然變了,但不變的是對未來的憧憬與希冀,還有那跨越千山萬水也不會缺席的真情與祝福。(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藺君妍 文/圖)
責任編輯:李婧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