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 評論員 王學義
親愛的朋友,我們剛剛過完了一個不一樣的春節,已經開啟的也是一個不一般的牛年?!芭鉀_天”不僅是一句拜年祝福,更應該成為我們嶄新牛年里的精氣神。
這個春節,“就地過年”成為一種全新的公共體驗。因為疫情防控需要,全國億萬民眾選擇了“就地過年”的方式,與家人親友相隔兩地甚至多地。這將成為我們這個牛年春節的獨特記憶,也是每個人家國情懷和奉獻精神的細微流露。所有的犧牲和成全都應該被銘記,而從全國范圍來看,防疫的戰果已經彰顯。在這樣一個春節,每個人都了不起。
今年的年味細節里,互聯網帶來了更多深刻的改變。雖然家庭群中的寒暄、問候和紅包,早已出現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有人此前甚至都有了逆反心,但在這個分離的春節,通過網絡遠程看見彼此,在短視頻平臺觀看家庭直播,線上拜年乃至遙相敬酒,都變得新鮮而重要。那五湖四海間飛來飛去的“年味包裹”,也讓家鄉的味道不再為空間所阻隔。它們寄托著家人的牽掛,傳遞著幸福生活的囑托,也在訴說著同一個信念——無論身在何方,有愛就有團圓。
對于部分年輕人來說,這個春節除了分離之情外,還有不少輕松和愉悅。他們原本就不情愿每年春節都回鄉過年。在一年一度的春運大遷徙中,他們是硬著頭皮參與的。當然,這不是說他們對親情淡漠,而是密集性旅途中的擁擠和勞頓、老家七大姑八大姨的陪聊、打牌、催婚、催生,還有“壓力山大”的紅包……早已令他們不堪重負。受現代觀念熏陶的他們,更希望有選擇、有自由地去享受親情。在城市中,他們可以跟朋友搭伙過年,也可以獨自享受寂寞,再說有那么多娛樂項目可選。
事實上,也不妨將本次“就地過年”看作一次現代社會中的全民演練。春節,原本根植的是農業文明下的熟人社會,祭祀、祈福等儀式均由此衍生。而現代都市早已步入工業文明乃至互聯網時代,也進入了陌生人社會。而且,城市化運動正在神州大地極速推進。在這種現實之下,很難再只憑習慣和記憶來過年。身處社會轉型期中,過年方式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諸多動因,是關系到文化觀念沖突轉型的宏大社會學問題,絕非三言兩語能說清楚。但毫無疑問的是,本次“就地過年”順利實現,除去政策大力倡導之外,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它契合了這個時代眾多年輕人的內心聲音。
春節也是一次休整,讓我們積蓄力量,養好精神,以待節后的再次出發。這個牛年,我們已經彼此祝福“牛年大吉”“牛氣沖天”,而其實每個人都明白,所有的吉祥都需要雙手來開創,而能“沖天”的也只能是自己的信心和干勁。
這個春節蓬勃的消費力,給我們充分的信心。春節檔電影票房的火爆格外引人注目,去年以來因疫情而被壓抑的消費需求,一下子迸發出來。包括電影院在內的整個電影產業鏈條,在這個春節檔的票房爆發中得以“自救”“續命”。這是經濟在更深層次上全面復蘇的顯著信號,也再次表明了中國社會具備強勁的消費潛力。韌性十足的內需市場,必將助力新發展格局的構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這個春節眾多工人并未返鄉,節后的“用工荒”將不復存在,相關部門和企業應該下好“先手棋”。抓住這一契機,在保障工人“錯峰休假”等合法權益的基礎上,利用好寶貴的人力資源,迅速而高效地投入生產,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對廣大市民而言,也應該迅速收心,克服“假日綜合征”,抖擻精神投入到新一段工作中去。古語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早些下手,更易搶得先機,干事創業。不妨提前為自己做好工作計劃,先定幾個“小目標”,循序漸進,砥礪前行。
一年之計在于春。讓我們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勁牛力,以更全方位的大局觀、以更強的系統觀念,踏踏實實、老老實實、昂首闊步,開啟一段歷史新征程。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