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不唯GDP論英雄的時代,上市公司成為觀察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維度。不得不承認,在過去多年里,這一維度恰是透視青島乃至整個北方地區不足的窗口。
然而,青島正在奮力扭轉不利局面。
2月22日下午,青島上市公司座談會在市級機關會議中心召開。近30家上市青企的董事長、負責人齊聚在此,與青島市委副書記、市長趙豪志及相關政府部門的“一把手”面對面總結成績、剖析不足、展望前路。

“海爾智家在港交所上市,成為全球首家也是唯一一家構建起‘A+D+H’全球資本市場布局的物聯網化的上市公司。”“森麒麟2020年凈利潤率20.84%,位居全球輪胎行業第一。”“海爾生物上市一年多,股價漲幅170%。”……座談會上,青島特銳德電氣董事長于德翔、海爾集團副總裁兼首席運營官展波、青島雙星董事長柴永森、青島東軟載波科技董事長崔健、海利爾藥業集團董事長葛堯倫、中創物流董事長李松青、青島威奧軌道董事長孫漢本、森麒麟輪胎總經理林奕龍等8家上市企業的董事長、負責人在發言開頭,都無一例外地回顧了企業2020年的亮點成績。
正是這一家家逆勢前行的上市青企,匯聚成了青島在中國資本市場不斷進位的能量源泉。
近兩年來,青島在資本市場展現出了驚人的爆發力:2020年,青島新增過會及上市公司達到17家,首次達到兩位數,實現歷史性突破;境內外上市公司總計達到59家,居全省第一。
更重要的是,青島的“資本力量”正進一步轉化成為對城市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去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對全市GDP貢獻率為36.3%,比2019年的34.4%,提高1.9個百分點。
趙豪志對此毫不吝惜溢美之詞,稱上市公司是青島企業的優秀代表,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你們是創新發展的引領者,你們是產業發展的主力軍,你們是推進全市重大戰略的排頭兵。”
期待越高,責任越重,需要邁過的坎就越多。
與前排城市相比,青島上市公司數量、質量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要成為資本市場北方第二城就要堅持不懈地完成一個個“小目標”。除了“十四五”末,青島要實現全市境內外上市公司數量突破百家的目標外,趙豪志還給已上市公司提出了“雙倍增”“兩個品牌”等方面的建議要求。
對青島來說,這些是壓力更是動力,也是青島集聚更多資本力量的最佳路徑。
1、資本市場爆發“青島力量”

公認地,南北方經濟的差距很大程度上就是運用資本的意識和能力的差距。這一點,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青島也未能幸免。資本力量曾經是青島的短板,資本力量的“力道” 一直沒能打出足夠的份量。
在上市公司數量上,青島不僅大幅落后于寧波、無錫等GDP相近的城市,即使與山東省內的煙臺相比,也落后一截。
很多轉折往往都藏在抓住機遇的瞬間。
2019年,青島資本力量迎來大爆發,青島港、青島銀行、青島農商行、海爾生物等9家企業相繼上市,新增上市企業數量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第3位,在全國城市中排第6位,創歷年之最。
2020年,疫情也未能阻擋青島資本力量的崛起。全年青島新增過會及境內外上市公司達到17家,是1993年青島出現第一家上市公司后最多的一年。其中,威奧軌道、高測科技、酷特智能、森麒麟輪胎等4家企業實現首發上市;美國紐交所、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境內主體艾斯歐艾斯信息科技、天行昆侖科技、東莞盈康生命等3家上市公司遷入青島;建邦供應鏈、豐光精密成功晉級全國股轉系統精選層;冠中生態、海泰新光等8家公司過會待發。
截至2020年底,青島境內外上市公司總量達到59家,其中境內上市公司達44家,總數反超煙臺,位列全省第一,居北方城市第三。
這種勢頭還在繼續。剛剛進入2021年,青島資本市場就驚喜不斷。
1月11日,征和工業在深交所中小板掛牌上市,實現首發開門紅,更為重要的是,它還是平度市第一家上市企業,特殊意義在于,青島上市公司分布格局實現北部突破。
2月25日、26日,冠中生態、海泰新光將分別在深交所創業板、上交所科創板掛牌上市,青島軍團又將迎來上市“雙響炮”。
3月上旬,德固特節能裝備也將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
而青島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未來更令人期待。根據2020年統計數據,青島轄區上市儲備創下歷史最好水平。截至目前,青島有21家企業在證監局輔導,6家企業在證監會和交易所排隊,4家企業向港交所、納斯達克等境外交易所遞交了上市申請材料,預計今年新增過會及上市公司數量將繼續保持2位數增長。
2、短板依然存在

青島對資本市場的雄心絕不會止步于此。
事實上,青島多層次資本市場雖然近兩年來快速崛起,但前些年的“欠賬”不少,自身的短板仍明顯存在。
2020年,青島上市公司數量取得重大突破,一躍成為山東之首,但與一些南方城市相比,差距甚大。寧波、無錫的GDP與青島不相伯仲,多年來競爭十分膠著。然而,在境內上市公司數量上,截至2020年底,寧波和無錫各為93家和90家,是青島數量的兩倍之多。
資本市場還有一個重要的衡量標尺,即市值。
上市公司的市值意味著資本對企業發展優勢與市場競爭力的認同,是資本觀察城市的重要切口。
近期多家機構公布了上市公司2020年市值的排行榜,一個多年來未能破局的老問題再次彰顯:資本市場上具有龍頭地位的上市青企偏少,未能達到“強者恒強”。
數據顯示,至2020末,青島44家上市公司的總值為7319億元,市值百億元以上的上市公司達到14家。其中,海爾智家(含A、D、H股)、青島啤酒(含A、H股)市值超千億元。
在相關機構公布的《2020年內地城市上市公司總市值排行榜》中,北京以27.18萬億穩居內地城市上市公司總市值排行榜首位;深圳16.36萬億元位居次席;上海12.42萬億元坐穩第三位。此外,杭州、廣州、仁懷、佛山、南京、無錫、天津等城市分列第四位至第十位。
這份榜單中,名列第20位的是福州市,2020年末上市總市值為8567億元。這意味著,青島距離全國市值前20城市還有一定差距。
再把目光拉回至省內,在相關機構公布的“2020年山東上市公司市值百強榜”中,共有7家企業躋身千億俱樂部,分別是萬華化學、海爾智家、中泰證券、歌爾股份、濰柴動力、青島啤酒、中航沈飛。
在市值排名前十的魯企中,濟南數量最多,有3家,青島與濰坊各2家,煙臺、威海、德州各一家。
整體來看,截至2020年末,青島境內上市公司家數雖然超過煙臺,但煙臺上市公司的市值卻達到8130.86億元,超過青島近千億。細分來看,雖然青島擁有2家市值過千億的企業,煙臺只有1家,但因為魯股龍頭萬華化學在煙臺,且擁有較多百億以上的企業,所以煙臺成為魯股市值聚集地。
3、增量提質

與資本市場先進的城市相比,青島在上市公司整體數量、企業規模、市值和上市公司質量等方面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對于這些,青島有著清醒的認識,也有著自己的對策。
在22日的座談會上,青島上市公司數量和質量的提升目標、路徑更加清晰明確。
數量上,青島提出,2021年,確保新增境內外過會及上市公司15家,力爭達到20家左右。爭取到“十四五”末,全市境內外上市公司總數突破100家。
為了實現量上的突破,青島將充分運用平臺思維,搭建推進企業上市服務平臺,幫助企業解決上市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加快企業上市進程,培育優質擬上市企業資源,建立重點擬上市企業儲備庫。
目前來看,上市企業均是青島各產業的龍頭,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實力擔當,其質量的高低對青島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數據顯示,青島上市公司規模不斷擴大,去年,全市境內上市公司總市值占GDP比重為59.1%,同比提高17.2個百分點。同時,2020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對青島全市GDP貢獻率為36.3%,比2019年的34.4%,提高1.9個百分點。
占比越來越大的前提下,如果進一步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必將推動青島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
市值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產業層級不高。青島意識到這一點,在培育上市公司的打法中提出,將結合青島市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的發展戰略,推動更多民營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通過資本市場做大做強。同時,將厚植企業上市培育土壤,培育出一批符合主板、科創板、創業板上市要求的行業細分龍頭和高新技術企業。
除了提升新培育上市公司的質量外,存量上市公司是一股更強大的潛力。
趙豪志在座談會中對上市公司提出了幾個發展目標和建議,包括持續完善公司治理、實現“雙倍增”、做弘揚“兩種精神”的表率、打造產品和企業“兩個品牌”。
其中,“雙倍增”是目標更是路徑和打法。
第一個“倍增”是主業規模的倍增。每家上市公司都是行業的標桿和樣板,要堅定不移聚焦主業加快發展,力爭在3年左右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倍增。要實現這一目標,既要靠擴大投入,更要靠創新發展;第二個“倍增”是上市公司市值的倍增。青島要利用3年左右時間,推動全市上市公司市值實現翻番增長。一方面要靠各上市公司在擴大企業經營規模、做大公司資本規模的同時,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獲得資本市場投資者對公司價值的長久認可,實現公司市值的持續提升。另一方面要靠上市公司隊伍的不斷壯大,政府將落實好企業上市扶持政策,建好用好青島資本市場服務基地,開展好企業家資本市場培訓,加快推動更多企業上市。
當下,勢頭起來了,目標明確了,路徑打法清晰了,未來,資本市場的“青島力量”將發出時代更強音!
作者 | 傅軍 長亭 策劃 | 沈默 編輯 | 長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