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23日訊 每逢七夕節(jié),制作“磕花”傳統(tǒng)民俗流傳于膠東半島一帶,人們將制作好的“磕花”食品分送親友,寓意七夕團圓。七夕節(jié)來臨,膠州市膠東街道辦民間藝人崔傳寶開始忙碌起來,將精心收藏的300余種餑餑磕子拿了出來,在他的燴餅店里辦起了磕子展,并現場制作餑餑磕花供大家免費品嘗,他的徒弟周娟則用冬瓜雕刻出“牛郎織女鵲橋會”,以特別的方式傳承這一民俗文化。
記者在崔傳寶的燴餅店中看到,各種各樣的磕子粘貼在木板上,形狀有菊花形、梅花形、蓮蓬形,還有菱角形等,而花紋圖案造型各異,有囍、魚、桃、蟬、獅、猴等各種造型,非常精美。 記者注意到,崔傳寶的徒弟周娟正在忙著在冬瓜上雕刻有關牛郎織女的作品。
“逢年過節(jié)及喜慶之日,家家都要做些好吃中看的花樣面餑,以示喜慶,后來便用雕刻出的專用模子來制作這些面食。在青島地區(qū),最具有代表性的習俗是磕巧果。”據崔傳寶介紹,巧果也叫“巧餑餑”,是用模具磕出來的觀賞兼食用的小面食,大多數為幾何圖形,上有各種精美的吉祥圖案。其中,他收集了很多制作巧果的磕子,每當有人來參觀,他都會免費問大家講解。
“這些餑餑磕子有300多種圖案,是我走街竄巷十多年才收集到。”崔傳寶說,磕子分為火燒磕子、月餅磕子、巧果磕子、糕點磕子、吉慶民俗磕子等。他在204國道膠東段開了一家燴餅店,由于附近不少村莊拆遷,他便利用空閑時間,到村莊里四處打聽,只要知道誰家有磕子,他都會想方設法買回來。為此他先后投入三四萬元,盡管妻子心中有些不樂意,但得知他想舉辦磕子展的想法后,便沒有再反對。
“民俗文化藝術是中華文化的基礎,這些古老習俗承載著濃濃的文化,是老祖宗留給我們得文化遺產,應該想辦法一直傳承下去。”崔傳寶說,城市的發(fā)展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不斷變化,一些老習俗與老傳統(tǒng),有些正在慢慢消失。他也想通過自己小小的努力,讓大家感受社會發(fā)展變遷的同時,把古老的習俗和記憶留住。(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全媒體 記者 馬丙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