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上,青島地鐵11號線呼嘯而過;橋下,地下管廊施工現場熱火朝天。日前,記者來到嶗山灣國際生態健康城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施工現場,作業面上,反鏟式挖掘機的鏟斗靈活擺動,滿載土石方的運輸車輛往來穿梭,大功率液壓打樁機轟鳴作響。
橋上,地鐵飛馳而過;橋下,嶗山灣國際生態健康城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項目全力推進。
“瞧那邊,我們的嶗山灣4號線管廊需要下穿地鐵11號線和濱海大道,之后到這里與其他管廊相交錯,再延伸到另一邊下臥兩條河道。”三標段項目總工王勇的手臂從西揮向東,在轟鳴聲中喊著告訴記者。由于情況特殊,這條2.5公里長的地下管廊,施工堪比繡花。
“在開挖過程中,我們發現周邊地下現存的光纜和燃氣等管線交織盤錯,開挖時就像在‘排雷’,需要人工配合小型挖掘機將各類管線找出并標記加固。” 據王勇介紹,下臥河道也是一大施工難點,施工過程中預埋件安裝、陡坡段的砼澆筑、坍落度控制等是保證施工質量的重點工序及措施。
據了解,4號線管廊全線采用明挖法施工,最深基坑開挖深度達到10米,全線土石方挖掘量超過35萬方。為了保證施工安全,現場采用基坑支護、分層開挖的施工方法,基坑支護做好后再開挖。順著斜坡下到基坑內記者看到,已建成的管廊斷面高約3.2米,寬約9米,分為電力艙、綜合艙和燃氣艙三個獨立艙室。未來,給水、再生水、嶗山水、熱力、電力、通信、燃氣等七種管線將全部入廊,在此各行其道,四通八達。
在烈日下,工人捆扎鋼筋。 劉 棟 攝
順著已建成的管廊行走沒多遠,多名工人正忙碌著進行下一節管廊的基坑支護和綁扎鋼筋等工作,雖然受降雨影響,但經過緊張趕工后整條管廊預計將于9月底完成主體施工,今年底前具備使用條件。 “我們管廊的設計是依托百年標準,既保證了現有管線入廊,又為基礎設施擴容預留了足夠的空間,同時,管廊內還設置自動報警、消防、通信、排水、通風、照明等管理系統,便于后期運營和維護。” 嶗山灣國際生態健康城開發建設中心建設推進科科長張亮說。
今年,嶗山區開啟“戰略北進”,實施“七大行動”,全面提升嶗山城市發展能級,而生態健康城就是主戰場之一。為了支撐該片區功能提升,目前多條管廊建設工程正壓茬進行,不久的將來,總長度達65公里的地下管廊將在此互聯互通,形成閉環。作為“一次建好,永續利用”的民生工程,地下管廊建設的意義重大——通過將所有的管線納入一個“腔體”內,在釋放了大量地下空間的同時,也提升了城市道路景觀形象,杜絕了“馬路拉鏈”現象,讓城市的發展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嶗山灣國際生態健康城作為首批13個國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之一,是落實‘健康中國’國家戰略和山東省健康服務產業集群規劃的重要板塊,根據產業新城的需求和開發節奏,提前預留擴容空間,做到‘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正是我們推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一如既往的理念。”嶗山區管廊辦工作人員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冰潔)
責任編輯:陳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