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3月2日8版
張磊:與“黃金十年”共同成長
寫在前面的話
作為公募基金行業的資深人士,“選擇往往出乎意料”應該是興華基金公司董事長張磊近兩年帶給業內鮮明的印記。
張磊2002年進入公募基金行業,曾任清華興業投資管理公司證券分析師、華夏基金機構理財部總經理、九鼎投資合伙人、天弘基金副總經理等,2016年短暫離開,4年之后的2020年重新回歸。
歸來的張磊沒有選擇加入更具優勢的銀行系或券商系的大型基金公司,而是出乎意料地成立了業內第18家、2020年當年獲批的第三家個人系公募基金公司——興華基金管理公司,由此走上道阻且長的“個人系”創業之路。
第二個出乎意料,當屬張磊將新成立的興華基金公司注冊于非一線城市的青島,落戶于非金融聚集區的李滄區院士港。雖然這個出乎意料的選擇,讓張磊在落戶半年多來,不得不面對難以招到合適投研人才等難題,但他依然堅信這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在張磊看來,青島對于基金行業的重視,市區兩級政府的政務服務和踏實的工作作風,都超出了他的預期。此外,青島在辦公職場租金等商務成本方面,在人才尤其是中后臺運營人才的性價比方面,對初創期的金融機構均有很大吸引力;落戶院士港,還可以靠“港”吃“港”,有利于興華基金培養自身的投資管理能力,綿綿用力,打造成為資產管理行業中的“精品店”。
去年9月,當記者第一次到興華基金公司采訪時,大部分工位還“虛席以待”,稍顯冷清。時隔近半年后的第二次采訪,感覺截然不同,工位基本“滿員”,三十多張來自天南海北、生氣勃勃的年輕面孔,讓滿滿的創業元氣撲面而來。
目前,興華基金已經完成兩只公募基金的發行,管理資產規模達2.25億元。
張磊始終認為,發展速度與規模并不是興華基金追求的重點, “興華基金經營的理念是:對內經營人才,對外經營信任。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經營人才需要花時間;經營信任更是這樣,日久見人心,路遙知馬力。”
與中國公募基金行業發展 “黃金十年”同頻,與青島這座對資本有著十足誠意的城市相互成就,努力成為公募基金行業中的“精品店”,這是張磊的“雄心”,也是青島對于興華基金的期待!
不著急,慢慢來!

興華基金公司董事長 張 磊
公募基金正步入“黃金十年”
天時、地利、人和之下, 中國公募基金行業正步入“黃金十年”成為行業共識,剛成立的興華基金致力于與“黃金十年”共同成長,不負這個激蕩的時代。
在歷經30年發展后,中國資本市場從試點到壯大,已然成為“國之重器”,對于中國產業升級、創新驅動和經濟轉型都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意義。
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中闡明:“一個經濟體通常要經歷四個經濟發展階段:生產要素導向階段、投資導向階段、創新導向階段和富裕階段。而隨著經濟進入創新驅動階段和富裕階段,一個國家的資本市場也將會迎來蓬勃發展的繁榮時期。”現階段的中國,正從投資導向階段,進入創新導向階段。
人民銀行易綱行長在《再論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及政策含義》指出:“金融結構是經濟結構的映射,又反作用于經濟結構。正確把握金融資產結構的演進規律,需要建立在對經濟運行模式變化的深刻認知上。”我國經濟運行模式已從“鐵公基”逐步轉向“核高基”,金融資產結構的演變要與這一經濟發展相輔相成,融資結構將從間接融資為主轉向直接間接融資并重,從債權融資為主轉向股權債權并重。
中國經濟轉型呼喚一個強大的資本市場。中國資本市場也以科創板、注冊制、新三板精選層等重大改革舉措頻出來回應,一個更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資本市場呼嘯而來,更多代表中國新經濟的優質公司登陸資本市場,更多具有價值投資理念的機構資金入市,中國資本市場迎來其穩健發展的“黃金十年”。
縱觀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在其經濟進入創新導向階段,居民的資產配置完成了兩個顯著轉變:第一個轉變是“從磚頭到紙頭”,就是整體的資產配置從主要以房產為主而轉向以金融資產配置為主;第二個轉變是“從固收到權益”,就是金融資產的配置從主要以固定收益類資產(存款、銀行理財、固收類信托、債券基金等)而逐漸加大權益類資產(股票、股權、股票型基金)的配置比例。
目前,我國居民的家庭資產配置中住房為主體、儲蓄和銀行理財等固收產品占比高,在“房住不炒”和資管新規政策推出、市場利率不斷下行、股市基金賺錢效應明顯的當下,我國居民資產配置的轉變正在加速推進。疊加我國社保體制的改革,我們預期未來十年中國居民將把更多資產配置在中國資本市場。
作為連接資本市場供給和居民理財需求的專業投資者和普惠金融機構,公募基金在居民進入中國資本市場的過程中發揮著主渠道作用。從十年后的公募基金發展格局看,現在這一理財渠道的橫截面還只是像長江黃河的截面一樣,未來其截面面積將超過膠州灣。
隨著注冊制的推出,A股市場的股票數量越來越多,研究壓力越來越重,股價和交易量的分化也越來越嚴重,機構投資者持有的流通市值也越來越高,個人投資者通過公募基金等產品入市分享中國經濟發展成果也將越來越流行,“炒股”不如“投基”將成為更多A股投資者的共識。
近兩年公募基金行業的發展歷程就證明了這一點。
2020年中國公募基金行業管理規模連續跨過15萬億元、16萬億元、17萬億元、18萬億元四個整數關,年內規模增長超過3.5萬億元,規模增幅接近24%,基金管理數量和管理規模雙雙實現兩位數增長。繼2019年為基民平均賺取36%的收益,2020年偏股主動型公募基金平均收益率達到49%,創下了偏股主動型基金平均收益的十年新高。
22年來,公募基金的發展速度幾乎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我相信,未來十年,伴隨著中國資本市場持續穩健發展,公募基金將成為大多數中國家庭重要資產配置工具,公募基金的管理規模也將屢創新高,百萬億元規模不是夢!
讓時間與復利成為投資的朋友
無論對于基金公司還是基金投資人而言,投資的大部分時間是等待。無論是等待合適的買入時機,還是買入后與企業長相廝守。面對市場的喧囂和躁動,保持初心、堅守原則,與中國最優質的公司為伍,讓時間與復利成為投資的朋友。
“基金抱團”是結果,而不是初衷,但在近期調整前確實有點走向了“極致”。但我始終相信,股市長期是“稱重機”,長期持有持續不斷為客戶創造價值的企業的股票,股價終將反映其內在價值。短期流動性的此消彼長,只對股價和估值形成影響,不會對公司內在價值構成實質影響。好公司即使買貴了,短期虧錢了,但只要堅持住,也只輸時間不輸錢。
基金公司作為專業的資產管理人,需要持續不斷提升自身發現價值和創造價值的能力,持續不斷為投資人思考和挖掘優質公司,提升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助力資本市場發揮支持實體經濟的核心功能。
興華基金將始終以“為投資者帶來長期可持續的良好回報”為使命,不參與短期博弈,通過團隊協作,努力尋找估值合理的最優質的公司,以長期良好的投資業績,回饋投資人的信任。
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要相信時間的力量,相信中國經濟將持續發展,相信中國資本市場將不斷規范和市場化,相信基金公司將持續優化投資組合,為信任奉獻回報。投資要有信仰,通過長期投資優質公司,賺上市公司成長的錢。
“馬太效應”下的差異化選擇
公募基金行業在迎來一個又一個“高光時刻”的同時,“馬太效應”也不斷加劇。
截至2020年底,一共有18家公募基金躋身“千億俱樂部”,主動權益管理規模達到1000億元以上。與之相反,中小型基金公司表現欠佳。主動權益管理規模縮水的不在少數,有5702只主動權益基金去年四季度申購比為負數,占比超過55%。其中,甚至有基金到期末已經被全部贖回。
“馬太效應”之下,作為市場的后來者,興華基金唯有通過差異化才能找到發展空間。
所謂差異化,可以體現在三方面,即投資管理能力差異化、產品差異化和銷售差異化,而投研能力的差異化,是其中最主要的。
近年來,基金行業飛速發展,可謂是日新月異,但有一條基本規律貫穿始終,那就是“關鍵是業績”!投資管理是“綱”,綱舉目張,規模、品牌、行業地位等等都是“目”。
另一方面,無論是投資管理能力的差異化,還是產品的差異化,最終都是靠人,都是由人來完成的。
基金公司是一個人才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的公司,只有那些解決了基金投資人和投資管理人利益一致性問題的公司,只有那些解決了投資管理公司管理團隊和投資團隊長期激勵約束的公司,才能有一個穩定的經營環境,才能有一支穩定的管理和投資隊伍,良好的業績才是真正可持續的。
某種意義上而言,最適合基金公司的治理結構,就是股東和管理層是同一撥人,這就解決了公司管理層長期的激勵和約束問題。
2021年,興華基金將努力提升投資管理能力,引入在股票、債券投資管理上有豐富經驗、在市場上有影響力的核心投研人才加入興華基金,并加強骨干投研人員的招聘和培訓,以及信息系統等科技投入,不斷提升自身投資管理能力。
公募基金公司是個慢生意,無論是人才的培養,還是信任的建立,都需要花時間,需要長遠眼光,需要有耐心,沉得住氣。(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傅 軍 整理)

中特科技工業(青島)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學強:
基礎技術與新興產業
一說產業迭代,人們總是習慣性地將其看作新興技術突破的結果,但很大程度上,基礎性技術的不斷升級扮演的可能是同樣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話。不久前,李學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結合自己從事的電機產業在新興產業、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突破性應用,給出了很形象的闡釋。
電機是工業的“心臟”、動力的“源泉”,是推動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性技術。近年來,驅動電機在智能家電、新能源汽車、機器人、軌道交通等領域的應用顛覆了大家對電機的傳統認知。
山東電機產業曾有輝煌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初期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山東的電機產業排在全國前列。我工作過的國營青島微電機廠,為航天、航空、航海、軍工、科研等行業部門研制電機產品,1970年發射的“東方紅一號”衛星就使用了青微的電機,1977年青微生產了全國首臺錄音機電機。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隨著南方電機企業陸續崛起,山東的電機產業開始走下坡路。直到2010年左右,山東電機企業充分把握直流無刷、永磁同步、伺服等新型電機發展機遇,成長起一批新型電機行業領軍企業,形成較好的發展勢頭。其中,最大的機遇來自于電機技術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迭代。
電池、電機、電控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動力電池方面青島有國軒作為產業鏈配套,但驅動電機這塊短板還需要補齊。青島打造全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地,一定要重視新能源汽車的動力系統,推動電機行業的發展。
中特基本覆蓋了新能源汽車各類電機裝備,包括動力電機、制冷電機、助力電機、水泵電機、風扇電機等,為德系高端車型等提供空調壓縮機電機裝備,為日本電產提供汽車助力電機裝備,為韓國現代提供新能源汽車水泵電機裝備,目前正在研發輪轂電機高端裝備。輪轂電機作為新能源汽車驅動系統最新的研究方向,省掉變速器、傳動軸、差速器等傳動部件,將動力、傳動和制動裝置整合到輪轂內,實現了新能源汽車發動機和變速機的一體化,被認為是新能源汽車的終極解決方案。輪轂電機實現自動化、智能化生產,有利于輪轂電機的市場化普及和推廣,將極有可能改變新能源汽車驅動的世界格局,促進行業發展。
中特已牽頭提出了“讓青島‘動’起來,打造青島‘動力谷’”的創意方案,攻克高效電機及驅動的關鍵技術,利用3-5年的時間打造百億級電機產業集群,下游延伸帶動打造千億級產業規模,為青島新舊動能轉換打造標桿工程。(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曉峰 整理)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