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3月3日3版
青島科技“十四五”:“國際化”特色,創新型標桿
建設成為長江以北地區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一帶一路”沿線創新創業優選地
青島科技工作“十四五”主要目標
建設長江以北地區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
建設國家實驗室及若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組織實施重大科技攻關,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全面提升,在國家科技創新布局和全球創新網絡中發揮關鍵節點作用。
按照省政府統一部署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建設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動力源
依托高科技頭部企業集聚高端創新要素,突破一批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打造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輻射帶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到2025年,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6500家,上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50家,高新技術產業累計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60%以上。
打造“一帶一路”沿線創新創業優選地
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交流合作,打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
到2025年,年辦理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數量超過8000人次,PCT專利年申請量超過1500件。
打造創新型產業集群
到2025年,爭取建成若干千億級規模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形成工業互聯網產業新生態,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
軌道交通裝備產業規模達1000億元以上,打造世界級軌道交通創新高地。
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達到500億元,帶動汽車產業規模達到2000億元,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新高地。
3月2日下午,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十四五”時期全市科技工作總體規劃和具體措施。未來5年,我市將著力打造優勢特色產業、培育世界級創新型產業集群,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營造國際化創新創業生態,建設長江以北地區重要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一帶一路”沿線創新創業優選地,打造國際化特色鮮明的國家創新型標桿城市。
增強戰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
“十四五”時期,我市將從多角度發力,增強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城市科創策源能力。
支持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面向海洋強國戰略重大需求突破重大前沿科學問題,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打造體現國家意志、實現國家使命、代表國家水平的戰略科技力量,推動其早日入列。
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推進超級計算升級項目加快投入運行;推進海洋科學考察船隊建設;支持建設吸氣式發動機熱物理試驗裝置、海洋生態系統智能模擬研究設施、海上綜合試驗場等大科學裝置。
打造高端創新平臺。加快推進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國家深海基地、山東省能源研究院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創建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
爭創一流高校與科研機構。支持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企業在青設立以產業技術研發為主的新型研發機構;支持科研機構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不斷增強科技研發和產業化能力。
建設企業技術創新平臺。加快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支持頭部企業牽頭建設技術創新中心、創新創業共同體和制造業創新中心等技術創新平臺。
塑造全球創新網絡關鍵節點。加快建設中日科學城、天安中韓科技園和中以跨境雙核創新孵化器等重大項目,支持建設中德青年科學院、中德工業大學等高端創新平臺;搭建國際技術轉移與國際科技合作平臺,爭建科技部“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
為提高科技創新策源能力,青島還將開展關鍵技術攻關行動,面向戰略需求與重大場景,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現代海洋、生物醫藥等領域,采取競爭立項、定向委托、組閣揭榜等方式,組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發展技術瓶頸。
打造創新型產業集群,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十四五”期間,我市將以科技為引領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為社會經濟培育更加強勁的發展新動能。
打造工業互聯網產業集群。系統布局人工智能、5G、大數據、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強化新興交叉領域關鍵技術攻關。到2025年,爭取建成若干千億級規模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形成工業互聯網產業新生態,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
打造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開展高速磁浮、智能化軌道交通系統等前沿引領技術研發,加快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懸浮列車、新一代全自動市域快軌列車等前沿新產品以及關鍵核心裝備產業化。
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突破氫能與燃料電池等關鍵技術,推進新能源汽車整車項目,發展零部件配套產業。
打造現代海洋產業集群。突破高端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海洋儀器儀表、深遠海養殖等領域關鍵共性技術;實施“藍色藥庫”開發計劃,加速海洋創新藥物、海洋生物醫療器械和生物功能制品研發與產業化。
打造新材料產業集群。開展高性能綠色輪胎、橡膠輪胎智能裝備等技術開發應用;布局發展半導體、集成電路等領域配套的關鍵戰略材料;強化先進石墨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產業化應用。
打造生命健康產業集群。發展長壽科技產業;開展生物創新藥物及海洋創新藥物、新型基因工程疫苗及快速檢測設備研發,研發高端醫學影像設備等數字診療裝備。
此外,我市還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重點在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空天海洋、信息科學等領域探索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重大原創性、顛覆性技術,促進技術交叉融合,超前布局未來科技產業。
完善創新服務體系,優化創新創業生態
“十四五”期間,我市將進一步強化創新服務,優化創新創業生態。
完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開展科技金融結合促進行動。發揮科創母基金作用,吸引投資機構參股成立子基金直投高端科技項目;引導更多銀行設立科技支行;深化國家金融科技應用試點,實施“區塊鏈+跨境金融服務”。
完善科技人才服務體系,開展創新創業菁英集聚行動。搭建人才招聘e平臺,支持用人單位面向全球招引人才;對持有國際通用職業技能證書的外國專業人才來青工作,放寬年齡、學歷等要求;符合條件的外籍人才在青工作最長可辦理10年期簽證;探索建設“國際人才港”;實行“按薪定才”,向按薪酬等次確定的高層次人才發放人才“服務綠卡”;給予頭部企業人才定制權。
完善技術轉移服務體系,深化產學研對接合作。讓企業扮演“出題人”,高校、院所“作答案”;用好半島科創聯盟、科創沙龍等產學研對接平臺,推動科研機構與企業精準對接;推進國家海洋技術轉移中心和山東省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市場化運營。
完善創業孵化服務體系,持續開展孵化器提升行動。支持有條件的頭部企業、高校院所等單位建設專業孵化器;引進有產業資源的高端服務機構和平臺型企業,建設孵化加速基地;在日本、韓國、以色列等國家建立離岸孵化基地,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青年創業空間,探索“海外預孵化本地加速孵化”模式;在北京、深圳等城市建設異地孵化器,服務更多優質企業在青對接產業配套資源。
完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支持企業開展國際專利布局;發揮頭部企業、高校院所創新優勢,圍繞重點產業培育一批核心技術專利;健全市場化專利運營機制,加快推進專利技術交易市場建設。
完善科研管理服務體系。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更加注重成果創新性、先進性、應用價值和經濟社會效益評價;開展經費使用“包干制”改革試點,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
圍繞服務企業,“十四五”期間,我市還將通過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普惠性政策、持續推廣創新券、建立以企業技術創新需求為導向的立項機制等方式,培育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深化市場化服務機制,促進人才、平臺、項目、基金等各類創新要素流向高企;持續遴選優質高企進入上市培育庫,推動更多企業通過對接資本市場做優做強。
此外,我市還將持續舉辦青島創新節、科創沙龍等系列創新創業品牌活動,講好“科創故事”,展示島城創新創業生態,讓科創成為城市IP。(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耿婷婷)
青島制造業“十四五”:圍繞“三個一”,重塑新優勢
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空間布局、重點領域專項攻堅,持續推動制造業變革

“十三五”期間歷經了轉型升級“陣痛”的青島制造業,要在“十四五”期間重塑發展新優勢。
記者從3月2日下午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上獲悉,經過一年多的廣泛調研和面向社會公開征集意見建議,青島已初步明確“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思路。
圍繞“三個一”發展定位,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空間布局、重點領域專項攻堅,持續推動制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到“十四五”末,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關鍵領域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初步形成,制造強國戰略重要支點城市基本建成。
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體系
“十四五”期間,青島制造業將以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集群化發展為主要方向,做強做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迭代升級傳統優勢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構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新型工業產業體系。
戰略性新興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基礎材料、關鍵芯片、高端元器件、新型顯示器件、關鍵軟件等核心技術攻關,大力推動集成電路、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新興軟件和新型信息技術服務等技術集成創新;高端裝備制造,圍繞軌道交通裝備、智能制造裝備、船舶海工裝備打造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生物醫藥,加快發展創新藥物、高端仿制藥和現代中藥,培育壯大海洋生物醫用材料、高端醫療器械產業;汽車產業,推動存量企業增產擴能,大力發展純電動汽車,加快布局氫燃料電池汽車,構建具有青島特色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體系和應用生態圈;新材料,重點發展半導體材料、碳纖維材料等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石墨烯等前沿新材料,功能性膜材料,高端聚烯烴材料等先進化工材料,高性能和專用特種優質鋼材等先進金屬材料;節能環保,重點發展高效智能化換熱設備、高端節能電機系統等節能技術裝備,研發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海洋環境治理等領域環保技術裝備。
傳統優勢產業。智能家電,開發基于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高端智能家電產品,引進新型顯示等關鍵配套項目,建設開放式智能家居大數據平臺;高端化工,統籌推進化工產業綠色化、高端化、智慧化、集約化轉型發展,加快董家口和新河化工基地建設;紡織服裝,重點發展新型纖維、高檔面料和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柔性制造;食品飲料,重點發展啤酒、葡萄酒、礦泉水以及功能性特色食品,培育一批國內知名的大型企業集團和市場競爭優勢突出的地方特色食品品牌,打造全國中高端市場領導品牌。
未來產業。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學、傳感材料及器件、智慧醫療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推動原始創新突破,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
打造“內外聯動、多點支撐”產業布局
“十四五”期間,青島制造業將以市級重點工業產業集聚區、數字經濟產業集聚區、都市產業園為重點支撐載體,優化提升存量、統籌布局增量,打造中心城區與外圍城區“內外聯動、多點支撐”的產業布局。
中心城區。充分挖掘主城區樓宇經濟潛力,大力發展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軟件和信息服務等產業;建設都市產業園,全力推動工業設計、產品研發、檢驗檢測、供應鏈管理等領域業務,促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
外圍城區。重點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智能家電、軌道交通裝備、智能制造裝備、食品飲料、高端化工等產業領域生產制造。
通過優化提升重點產業集聚區,加快產業集聚。提升產業集聚區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和管理服務水平;建立項目落地評價機制,引導鼓勵符合園區主導產業方向的優質企業和項目向產業集聚區集中,提升主導產業集聚度和區域協作配套水平;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合理增設產業集聚區,推動區域間產業差異化、特色化、集群化發展。
7大領域重點突破
“十四五”期間,青島制造業將全面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重點支持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速培育一批平臺高、團隊強、機制活的新型研發機構,深入實施企業技術改造提升,提高建有研發機構的企業在全市工業企業中的占比,加快建設高水平開放技術市場,發展壯大技術轉移機構,提升技術成果轉化能力。
全面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圍繞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技術、基礎軟件,全面開展基礎能力評估,精準掌握產業短板、鏈條斷點,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推進產業基礎創新能力高級化和產業基礎質量高級化;實施新興產業“建鏈工程”,加快布局和引進一批技術水平高、市場前景好、產業帶動強、投資力度大的引擎性項目;實施傳統產業“穩鏈工程”,實現生產制造向智能化個性化轉變、產品供給向品牌化高端化轉變、產業生態向特色化時尚化轉變;實施產業鏈和供應鏈“暢鏈工程”,發揮龍頭企業對上下游中小企業帶動作用,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加快數字化轉型。提高企業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以及工業電子商務普及率;加快工業設備連接、工業數據共享等制造業數字化標準制定;加快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拓展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制造、共享制造等模式;加快發展數字化平臺經濟;突破融合發展關鍵技術,推動大數據、VR/AR、邊緣計算、數字孿生、區塊鏈等關鍵共性技術交叉融合發展;分行業、分領域定期發布工業賦能場景清單。
提升資源利用水平和效率。全面構建綠色制造體系;科學編制工業低碳減排時間表和路線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再生利用產業規范化、規模化發展;引導再制造產業有序發展。
培育壯大高質量發展的企業群體。培育一批綜合實力強、參與全球競爭的生態主導型大企業集團;健全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實施中小企業“育苗壯干”梯度培育計劃;實施單項冠軍企業培育提升行動;實施新一代青島金花培育行動,構建“青島金花”品牌生態圈。
優化制造業發展的制度和環境。依法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深化常態化聯系企業和商協會機制,落實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制度,建立涉企承諾政策主動兌現機制;落實好有關培育具有全國、國際競爭力企業扶持政策措施;探索實施財政資金股權投資改革;增強企業對人才需求的話語權;開發青島青年實習實訓公共服務平臺;建立以“畝產效益”評價為導向的資源要素優化配置機制;強化土地供應保障,建立健全工業用地差別化用地機制。
加強區域合作。加快建設山東半島工業互聯網國家示范區;加快促進優勢產業對外合作;打造人工智能“國際客廳”,探索推進雙邊、多邊合作創新試點;支持龍頭骨干企業全球共建科創平臺,加強境內產業園與境外經貿合作區對接,實現“走出去”和“引進來”相互促進。(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孫 欣)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