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 評論員 王學義
3月3日,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科技大學副校長魏世忠建議嚴懲過度收集個人信息的APP。他提出,有關部門應運用新的技術手段,進行常態化巡查各類APP,及時響應人民群眾反饋信息,對強制授權、過度索權、超范圍收集個人信息的APP要嚴厲懲戒,做到違法必究,執法必嚴。
APP過度索權、過度收集個人信息等問題,越來越凸顯出來,大多數電信詐騙,都是從個人信息泄露開始的。無論此前的徐玉玉電信詐騙案,還是250萬人臉識別圖像泄露事件,都深深刺痛了公眾敏感的神經。2018年8月,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APP個人信息泄露情況調查報告》顯示,APP已成為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重災區,超85%的受訪者遇到過個人信息泄露情況。在智能手機普及的背景下,這一數字足以令人心驚。而在一些地方,利用網絡非法采集、竊取、販賣和利用用戶信息已形成黑色產業鏈,因用戶信息泄露引發的“精準詐騙”案件明顯增多。
而且,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所帶來的危害,絕不僅僅是電視詐騙。生活中還有很多例子,比如,當我們談論想買手機時,很快會收到了某款手機的廣告。再比如,最近有調查顯示“手機越貴,打車越貴”,還有很多此類“大數據殺熟”。這些都與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緊密相關。在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讓人們都成為“數字人”。相關平臺則利用自己過度采集到的信息,對用戶進行精準畫像,他們從中獲取了巨大利益。
隨著移動設備功能越來越強大,能夠記錄包括相冊、個人視頻、網頁瀏覽歷史以及個人通信記錄等在內的眾多信息。這些個人信息一旦泄露,對個人所造成的傷害將是不可逆的。而某些平臺還在網絡協議中“夾帶私貨”,將自己過度采集的用戶個人信息,轉賣給其他人——美其名曰“與第三方共享”。其惡劣程度已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對于APP過度采集個人信息問題,已到了非嚴懲不可的地步。就在3月3日,工信部網站發布消息:2月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向社會通報了26家存在違規調用麥克風、通訊錄、相冊等權限APP企業的名單。截至目前,經第三方檢測機構核查復檢,尚有10款APP未按照工業和信息化部要求完成整改。工信部依法依規對這10款APP進行下架處理。
早在2018年9月,“個人信息保護法”就被寫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的第一類項目。今年3月3日下午的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大會發言人郭衛民明確表示,目前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已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等有關部門已開展相關工作,包括制定相關國家標準規范、開展APP違規違法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對公共安全視頻監控、人臉識別的使用加強管理。
在新技術、新商業模式快速發展、移動支付大行其道的當下,個人信息保護已是一項實打實的民生工程。公眾盼望這部法規早日出臺,一方面,要加強對各種的APP的規制,防止個人信息被過度采集,防止泄露和濫用,做好充分的保護,切實加強維護公民個人信息權益;另一方面,也要規范個人信息在職能部門和企業的利用,促進各部門、各行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加快轉型升級,推動社會進步。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