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就在前天,這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貨拉拉女孩跳車事件”,終于有了最新進展。
然而,與預想中的經過完全不同。
看了警方的通告后,只覺得滿心悲涼。

警方調取了368個監控視頻資料,經過大量查證,還原出了這起事件的始末:
2月6日司機周某通過貨拉拉平臺接到了車某的搬家訂單,整個費用51元,其中,車某付款39,平臺補貼12。
為了節約資金,車某拒絕了司機的付費搬運服務,獨自一人來回搬運了15次才把所有東西都搬上車。

這個過程持續了差不多四十分鐘。
一切準備停當后,司機周某開車趕往目的地,并在開車途中搶下了另一單。
為了節約幾分鐘的時間,他沒有經過車某同意,就擅自更改了行車路線。
車某發現路線更改后要求停車,周某未予理睬,還對車某惡語相向。
于是,車某恐慌不已,選擇了跳車“自救”,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簡而言之, 整起事件并沒有像網友猜測的那樣有“騷擾”行為。
司機和女孩,一個想省時間多賺一單的錢,一個想自己搬東西少花點費用;
一個因為對方拒絕付費裝車還耽誤了時間而心生不滿,一個因為路線更改、司機態度惡劣而心有不安。
究到根本,他們好像誰都沒有錯,可悲劇,就這么實實在在發生了。

如果時間可以重來,如果能多一點理解和體諒,他們還會因為這幾十塊錢搭上一條人命嗎?
沒有人能告訴我們答案。
這個世界與我們想象的大不一樣,往往形成傷害的,不是強者對弱者,反而是弱者對弱者。
這個悲劇看似荒誕,折射出的卻是底層生活者之間的互相傷害。
02.
還記得春節前轟動全國的昆明劫持人質事件嗎?
1月22日,昆明東風西路發生了一起劫持人質事件,一名男子持刀刺傷7個學生后,劫持了一名13歲的學生當人質。

受傷者都是手無寸鐵十幾歲的孩子,這起事件最終造成了一個學生傷勢過重死亡,短短的幾分鐘,帶給這些學生和他們的家庭的,是一輩子的陰影和傷痛。
施暴者何其殘忍,能對這些毫無反抗能力的學生揮刀相向?
再看這位最終被擊斃的男子是什么身份呢?
劫持現場,他拿著擴音喇叭對下面喊話:
“我不是一個好人。
我以前吸過毒,但戒了十多年,社會不給我一點出路。
我知道我的生命分分鐘就沒有了,可能上面搞不好有一桿槍對著我,還有對面有狙擊槍對著我,無所謂。”

很明顯,相比那些孩子們,他同樣是社會上的弱者,吸過毒,沒有工作,不被社會接納,沒有容身之地。
而之所以選擇去刺傷并劫持學生,是因為他覺得學生更好控制。
你看,對于弱者,本該值得同情,可是他偏偏把自己受過的苦和怨憤,全都附加到比自己更弱小的人身上,最終,他不僅沒有滿足訴求,還在傷害了別人的同時,丟掉了生命,造成了互相傷害的悲劇。
有人曾這樣總結這種現象,那就是“強者互持,弱者互撕”。
來自底層之間的互害,往往更加直接、更加暴力。
可怕的是,這種底層互害的悲劇相當普遍。
03.
一個多月前,同樣是這樣一個深夜,外賣員老杜去往某小區送餐,夜間值班的保安,一把將他攔住,死活不讓老杜進去。
而電話那端的客戶也一個勁地催促,“必須送餐上門”。
一頭是不敢得罪的顧客,一頭是蠻不講理的保安,還有送餐平臺嚴苛的“差評制度”。
老杜只能硬著頭皮沖進小區送單。
不料保安竟然掏出棍子,重重地擊在老杜的頭上。
一棍子就把老杜的頭盔砸碎了,第二棍子下去,手無寸鐵的老杜躺在了冰冷的水泥地上。
再也沒能醒來。
或許,老杜直到最后一刻,也沒想明白,無冤無仇,對面的保安竟會下如此狠手。

是啊,大家都是在外面討生活的人,最是明白對方的不容易,本該互相體諒,互相理解。
可現實中最多的反而是,欺負普通人最狠的,往往也是普通人。

2020年9月,江蘇昆山世碩電子廠的招聘人員把員工證隨手扔在地上。被念到名字的員工,只能狼狽地趴在地上,從滿地證件中找到自己的,再撿起來。
同為電子廠的普通員工,為什么一定要糟踐呢?
2019年12月,武漢一位32歲美團外賣配送員陳某,就因為一個差評和一座商場中的員工周某發生口角,最終持刀將周某刺死。

2013年6月,廈門公交車上,60歲的犯罪嫌疑人陳水總引火自殺,最終造成48名無辜民眾死亡。
就在他行兇前還在微博上求助:
“草民年紀已大工作又難找,數十年來一直掙扎在貧困線下,家無余糧給草民果腹,絕望中冒昧向您求救,給條活路。”

怯者憤怒,持刀向更弱者。
如果你經常關注社會新聞,會發現類似的惡性事件,一直在發生。
許多長期背負生活的重擔的人,精神長期壓抑,無處發泄的憤怒和戾氣,就像是不斷膨脹的氣球。
當他們遇到比自己更弱的人時,就會忍不住擺出高高在上的嘴臉,享受作威作福的快感。
對此,魯迅先生曾經一針見血地說過:
“中國社會底層的人,也會經常互相傷害著。他們是羊,同時也是兇獸,但是遇到比他們更兇的獸時便現羊樣,遇到比他們更弱的羊時便現兇獸樣。”
說到底,底層互害的存在,其實是人性在底層的無限放大。
正是因為他們生活的環境沒有人會在意自己,所以,每個人顯示出來的嘴臉都是真實的自我。
每一個人的本來面目,都是赤裸裸的人性。

04.
當悲劇發生的時候,每個人都會說,就為這點事,值得嗎?
可是對于每一個當事人,也許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成為壓倒他們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個人能掌控的資源越少,就越會為了這點資源而奮不顧身。
當每個人眼里都只看到自己的利益,就不可能做到相互體諒和感同身受。表現為行動或語言,就變成了簡單、粗暴、蠻不講理,甚至是滿滿的惡意。
但是究其根源,是真的有多深的冤仇么?
真的沒有,甚至可能是素不相識。
我無意為任何作惡的人做辯護,因為無論何時何地,弱,永遠不是作惡的理由。
當作惡的成本太低,默認的規則就會失效,就會有更多的人隨心所欲按照自己的心情做事。這點隨心所欲中,如果還有一點點能左右他人的權限,那更是可能無限放大,最終無可挽回。
底層互害,或許能得到短期的利益,但是長遠來看,沒有一個人是贏家。
兩個互不相識的人,一個想著省點兒,一個想多賺點,都沒錯,都沒作惡,結果都落了個最壞的結局。
人生沒有如果,只有后果。
選擇善良,無非是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圍里多讓一步。但是很多時候,多讓的這一步,也許就把一場禍事,悄無聲息地消解了。
把自己當人,也把別人當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要靠擠壓別人僅有的資源去獲利,不要用手上僅有的權力去踐踏別人的尊嚴,不要把自己的優越感和收益建立在對別人的傷害上。
如此這般,哪里還會有什么“底層互害”?彼此都能安穩地過好這一生。
選擇善良,或者選擇努力向上。
人生總有不止一個選擇。(來源 | 李砍柴)
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你覺得兩位當事人該如何解決遇到的矛盾?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