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1年3月8日10版。
島城鋼琴教育名家輩出,王重生、王復生姐妹在解放后開設鋼琴課,數十年來,從陽信路王重生家中走出了以鋼琴家逄勃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音樂人,而拾景林、衛睿華、李元文等眾多鋼琴教育工作者也把音樂的種子撒遍了青島。新一代音樂人不斷崛起,新一代鋼琴理念也在逐漸傳播。1月底,青島籍鋼琴家、中國音樂學院代霜蓉副教授與青島大劇院合作,為島城樂迷呈現了百年鋼琴演奏技法的演變,備受樂迷歡迎。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代霜蓉在島城接受了眾多鋼琴名家“傳功”,大學時代又在北京獲得了眾多鋼琴家的真傳;近年來她出任中國教育協會音樂教育委員會會員,擔綱中國音樂學院校外音樂考級全國通用教材(鋼琴)編寫,走遍全國培養鋼琴師資力量,為新一代中國鋼琴教育制定標準。既接受過大師親炙,又為眾多鋼琴教育者傳功,代霜蓉對鋼琴教育的看法帶有極高的示范意義和時代特性。

虎媽遇見李煥英
代霜蓉看來,鋼琴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表現,“我是70后,那時候專業學音樂的人非常少,往往是音樂世家,那時候大家對鋼琴還有種神秘感。后來學琴的孩子多了,鋼琴的普及率也越來越高,因為大家經濟條件提升了,鋼琴又比較容易上手。但是到了現在,很多80后90后的家長,他們小時候學過鋼琴,當了家長后就在考慮:該如何讓孩子學鋼琴?”
在代霜蓉看來,中國家長在學琴方面管得太多,壓制了孩子的音樂學習興趣,其實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學音樂樂在其中。“可能五六歲的時候天天學琴又哭又鬧,但是到了五六年級之后孩子不用家長督促,自己就去練了。這個年齡的孩子發現彈琴不是那么難了,比學習簡單,而且孩子成長中越來越喜歡唱歌聽歌,音樂從鋼琴上淌出來,不僅有幸福感,還能表演給朋友看,增加了自信心和自豪感。很多孩子找到了內動力,一路學到了初中。”代霜蓉認為,“重要的不是考了幾級,而是保持孩子終生學習鋼琴的興趣。孩子們需要在學琴過程中發現‘音樂對我生活有很重要的作用’,聽到那個歌馬上反映出來是幾幾拍。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終生學習是我們學習音樂的態度,鋼琴也會更加深入大家的生活——就好像有些歐洲小鎮,可能只有不足百戶人家,路上經常能聽到鋼琴聲,醫生、科學家都彈一手好鋼琴。”
家鄉味道,藝術淵源
從青島的琴童,成長為鋼琴考級國家標準制定起草人之一,代霜蓉經歷了鋼琴學習、演奏、教育的全過程。在與青島樂迷的分享過程里,她展示了貝多芬、肖邦、李斯特、薩蒂等不同流派鋼琴大師的作品演奏要點,條分縷析,一語中的。海量曲目也是她在中國、美國、意大利多年求學、演奏、教學的積累。疫情影響下,國外重要的鋼琴大賽比如肖邦大賽、范·克萊本大賽等都推遲了,國內的鋼琴比賽、鋼琴考級也受到了影響。代霜蓉介紹,線上成為疫情期間鋼琴培訓的重要渠道,業界也在探討線上鋼琴教育的可行性。
近年來忙于各城市巡演、培訓,代霜蓉也關注家鄉的發展,“我是土生土長的青島人,曾在臺東六路讀小學,初中高中都在十九中,對中山路的繁華、臺東的煙火氣有非常多的記憶。現在回到青島,看到跨海大橋我很吃驚,‘這還是青島嗎?’”她特別難忘青島的美食,“中山路三角地的烤肉串,跟其他城市的味道都不一樣。每次回到青島,感覺空氣的味道都不一樣。”代霜蓉回憶,自己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學習鋼琴,那時候多位青島名家特別疼愛自己,“最開始的都是免費教鋼琴,那時候我的鋼琴老師是李秀文,還有陳元文、拾景林老師,都給過我很多鼓勵。我讀譜特別快,每周練習得比別的小朋友熟練,每次得獎也讓我對學習過程有信心。老師除了教給我技術之外,還給我提供了非常好的對待人生的看法,這在我小時候的學琴過程中非常重要。”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米荊玉)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