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3月8日訊 27歲的小孟(化名)3年前因無明顯誘因右髖關節腫脹、疼痛、活動障礙,去當地醫院就診,因治療難度大,被建議前往上級醫院就診。3年來,患者幾經輾轉,病情不斷加重,嚴重影響了他的正常生活,在其他醫生的推薦下來到青島市市立醫院就診,找到骨關節與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滕學仁就診,被診斷為較為少見的滑膜骨軟骨瘤病。滕學仁用微創手術為其取出了81枚游離“珍珠”,病人手術次日后出院。
滕學仁仔細詢問病史、查體并分析影像學資料后,初步診斷為髖關節滑膜骨軟骨瘤病。滑膜骨軟骨瘤病是一種少見的滑膜的良性化生,在關節內可以形成多發的軟骨結節及游離體,導致關節疼痛及活動障礙,如不進行治療,游離體在關節腔內長期磨損關節可導致軟骨的機械性破壞,最終發生骨關節炎,將來需要關節置換治療。
經過科室討論后,認為患者符合關節鏡手術指征,團隊決定采用創傷小、恢復快、又不影響外觀的髖關節鏡技術取出游離體的方案。
滕學仁作為關節鏡外科學科帶頭人,累計施行肩、肘、腕、髖、膝、踝關節鏡手術5000余例,是國內開展此項工作較早且有較大宗病例的專家醫生,對關節鏡手術操作技術精湛。術中滕學仁經過透視定位,分離關節囊,耐心仔細地保護好關節軟骨及股骨頭圓韌帶。由于髖關節比較緊密,游離體取出的過程困難重重,為保證不損害周圍韌帶、軟骨等重要組織,術中數次屈伸髖關節變換體位。滕學仁仔細清理患側髖關節,尋找游離的軟骨,經過3小時10分鐘手術,最終為患者取出了81枚游離體,成功解除了患者病痛。術后復查CT顯示患者髖關節內游離體清理得非常干凈,由于手術只有3個不足1厘米的微小切口,患者術后第一天便可下地行走,第二天就可出院。
滑膜骨軟骨瘤病多發于中青年人,滑膜因反應性化生形成軟骨結節,后期軟骨結節可發生鈣化或骨化。該病病因尚未明確,有分析可能與外傷有關。此病好發于關節,尤以膝、髖、肘、肩關節多見,掌指和指間關節滑囊及腱鞘偶有發生,多為單側發病。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關節腫脹和活動受限,常出現關節交鎖,關節腫大可逐漸加重,有時關節內可出現積液。病程一般較長,發展緩慢,可持續數月到數年不等。(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郭菁荔)
責任編輯:孫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