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訊 客人上門時,還要抓點茶葉現泡一杯嗎?商務接待時,還要費時費力專門過濾茶渣嗎?休閑接待時,還要帶一整套茶葉茶具嗎?……中國人歷來愛飲茶,日常生活中更是離不了它,所以它也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七件事之一。在“綠茶之鄉”西海岸新區海青鎮,一位90后姑娘與茶結緣,潛心研究茶的沖泡技藝,創新生產出了方便快捷的杯茶,改變了傳統的飲茶方式,也讓自己走上了致富之路。
入秋時節,記者來到風光旖旎的海青,入目所及皆成景。綠水青山、白墻黛瓦,大街小巷干凈整潔,各種茶的元素彌漫于整個小鎮,構成了一幅和諧的幸福畫卷。
在該鎮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走進了青島樂茶農業科技公司的展廳。90后企業負責人夏銘翊笑容可掬地迎來出來,手里拿著一個紙杯娓娓道來。“不要小看這個小紙杯,這可是有專利的,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樂茶’”,夏銘翊介紹,樂茶杯茶就像杯裝的奶茶,省去了繁瑣的泡茶環節,運用杯子底部的一層食品級植物纖維濾紙,將茶葉泡開來,又有效過濾掉茶渣,即沖即飲,方便快捷,非常適合現在快節奏的生活。
作為杯泡茶的引領者,夏銘翊通過對杯身結構的改良,改變了傳統繁瑣的飲茶方式,快速贏得了市場的認可。企業創立僅一年多,樂茶杯茶銷量就達上百萬杯。一個靈感成就了一家企業,也讓夏銘翊從一個普通農家女孩華麗轉身為小有成就的女老板。
夏銘翊的故事不過是海青眾多村民依靠茶葉脫貧致富的一個縮影。在海青,像她這樣依靠小茶葉住上大房子,開上奧迪車的茶農還有很多。
海青茶起源于上世紀60年代實施的“南茶北引”戰略。經過近60年的發展,“茶業”與海青鎮的羈絆越來越深。期間,眾多茶企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壯大。
近年來,海青立足茶的優勢,做好茶的文章,發展茶葉產業,打造茶韻小鎮,趟出了一條全產業鏈發展茶產業、進而推動鄉村振興的新路子。如今,海青鎮已成為江北地區生長時間最長、面積最大的綠茶生產基地,擁有3.5萬畝茶園,約占青島的三分之一,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年干茶產量已經達到260萬斤,產值3億多元。
海青鎮人大主席張孝水告訴記者,海青把產業作為致富奔小康的支撐和根基。立足壯大茶產業,精準論證施策,下足繡花功夫,千方百計引進工商資本,通過市場力量補鏈延鏈拓鏈,“海青大力優化農業布局,推動土地規模經營,加快打造一批標準高、規模大、品種優的精品茶園,引進了投資13億元的茶田綜合體項目;成功創建全省唯一一家茶葉特色加工基地,建成年產250噸干茶的全自動超潔凈茶葉生產線;深度開發網紅產品‘海小青’品牌系列茶飲和餐飲產品,火爆第30屆青島國際啤酒節。”
產業大發展帶動了群眾收入大增長,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不斷改善,當地居民鼓起了“錢袋子”,村莊發展內生動力不斷增強。2019年,全鎮居民儲蓄存款余額較年初凈增1.6億元,戶均增收1.2萬元。今年茶鮮葉收購價格是去年同期的2倍,管理好的茶園畝均收入達3-4萬元。經過不斷努力,小茶葉在海青被做成了大產業。
未來,海青鎮將深化茶業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推進“旅游+農業+生態+文化”的發展新模式,高起點策劃經典旅游線路,大力培育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生態康養、民宿度假等新業態,創建‘北域江南、茶韻小鎮’旅游品牌,打造全域旅游度假目的地,實現全鎮經濟和居民生活的共同提高。(青報全媒體記者 李德銀)
責任編輯 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