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10年,制造業重回青島C位!目標:重塑優勢,建設“制造強市”!
在經歷了“十二五”“十三五”兩個五年規劃后,制造業再一次出現在青島五年規劃《綱要》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當中。
剛剛發布的《青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簡稱《綱要》)提出了一系列“十四五”時期的發展指標,其中,“2025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7%”這項指標尤其是令人注意。

上一次把制造業作為五年發展主要指標還要追溯到“十一五”時期。時隔10年后,制造業強勢“回歸”青島五年規劃,取代“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之一。
在事關青島未來五年發展藍圖的“頂層設計”中,作出這樣的安排,有著怎樣的深意?對青島的未來又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1、面向未來,紛紛錨定制造業

無制造,不大國。縱觀世界200多年工業化歷程,制造業始終處于經濟發展的核心地位,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從根本上決定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從國際經驗看,英國、德國、美國等大國崛起的過程都離不開強大制造業的支撐。
中國用70年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200多年的工業化歷程。2010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建立起世界上最完整、規模體系龐大、配套齊全的工業體系。
目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全球金融危機發生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紛紛回歸制造業;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憑借人力資本優勢,積極吸引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全球經濟貿易環境錯綜復雜……制造業重新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焦點。
當前,如果抓住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進制造業智能化轉型,不失為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迭代的良機。
近年來,頂層設計持續發力,多次高層會議提出“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著重強調,“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
時值“十四五”開局,中國正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既是全球制造業的發展方向,也是中國不斷前行的重要動能。
從城市層面看,無論國內外,前排城市都把制造業放在相當重要的位置。紐約是世界金融中心,但也是美國的第三大制造業中心。東京是世界金融中心,但也是日本制造業最發達的城市之一。
上海的服務業是中國的一面旗幟。2020年,上海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73.1%,接近發達國家水平。但即便如此,在上海人看來,制造業仍然是產業之基,不能丟。
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曾明確表示,外界一度爭論的“上海要不要制造業”是個偽問題,應對當下及未來的經濟轉型及國內外競爭挑戰,上海作為昔日的制造重鎮,依舊離不開制造業。
上海“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努力保持制造業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基本穩定、持續增強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高端和新興產業集群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
天津“十四五”規劃《綱要》把“2025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明確提出,堅持制造業立市,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基本建成研發制造能力強大、產業價值鏈高端、輻射帶動作用顯著的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
“網紅”重慶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用了整整一章部署“加快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明確提出,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建設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推動工業經濟邁上3萬億級新臺階。
一提到杭州,大家都會想到互聯網,但目前,杭州正全面實施“新制造業計劃”,目的是形成杭州發展“雙引擎”的強大動能。杭州“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深入實施“新制造業計劃”,探索推進“新工廠計劃”。杭州的目標是,到2025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達到25000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達到6800億元。
這正是青島時隔十年,回歸制造業的深刻“語境”。
2、“頂格”回歸,扼制下滑重塑優勢

制造業是青島立市之本,強市之基。
作為典型的出口導向型和外需拉動型城市,青島緊緊抓住經濟全球化機遇,充分利用區位、開放和綜合成本低等優勢,趕超發展,經濟實力快速提升。同時,青島的制造業又抓住了國家消費品工業產品的市場機遇,迅速崛起。
經過70多年的不懈努力,青島工業形成了實力比較雄厚、門類比較齊全的綜合性工業體系,尤其是在家電制造、海洋制造、軌道交通、高端裝備等領域形成了一定的優勢。
回顧過往,制造業永遠是青島發展藍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青島“十一五”規劃《綱要》把“產業結構高度化升級,現代制造業基地基本建成”作為“7大發展目標”之一,提出加快實施產業集群化發展戰略,打造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制造業基地,建立重化工業、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現代化大工業體系,明確提出,2010年工業總產值超過10000億元。
在上述目標牽引下,這個時期的青島制造業實現了快速發展。到2010年,青島工業總產值達到11614億元,比“十一五”末(5001億元)增長了132%,超額完成預期目標。青島成為全國第九個工業萬億城市,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三,僅次于深圳和廣州。
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標志著青島經濟綜合實力實現了歷史性跨越。青島GDP從“十五”末的2576.95億元增長到“十一五”末的5350.69億元(均為四經普修訂后數據),五年間增長了108%,在全國的排名穩居第10位,其中,2008年排名第9位。
2006年,青島在第一屆亞洲制造業論壇上曾榮膺“中國制造業十大最具競爭力城市”稱號。2008年,青島等8城市被授予“2008中國制造業名城”稱號。

從“十二五”起,青島五年規劃《綱要》在制造業上的著墨明顯少了,沒有設定制造業發展指標。這五年間,青島工業總產值由“十一五”末的11614億元增長到“十二五”末的18019億元,增幅為55%,遠遠低于“十一五”期間132%的增速。
五年間,青島GDP從5350.69億元增長到8658.67億元,增長了62%,遠低于“十一五”期間108%的增速。青島在全國的排名則由2010年的第10位下降至2015年的第12位。
“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同樣沒有設定制造業發展指標。這五年,青島制造業走了“下坡路”:工業總產值由2015年的18019億元下降至2018年的11389億元(2019年、2020年數據未發布),三年間下降了37%。
就是在過去的10多年間,信息技術革命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互聯網深刻改變著生產組織形式和生活方式。
青島的制造業因為沒有及時抓住消費市場和整體產業轉移的機遇,也沒有跟上IT、網絡設備、移動互聯網、社交平臺等幾波信息化產業發展的浪潮,產業更新蝶變逐漸滯后于時代發展,內生力、競爭力明顯不足,在全國制造業版圖中的位置已經不那么耀眼了,工業對GDP的強支撐逐步減弱。
為重振制造業,青島發起“高端制造業+人工智能”攻勢,力促高端制造業與人工智能融合共生,著力打造現代產業體系,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5G等新興產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加快搶占新一輪產業變革的制高點。
連續兩年的持續發力,已經收到了明顯效果,未來五年應當乘勢而上。

青島“十四五”規劃《綱要》把制造業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全文26次提到“制造業”,除了將“2025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7%”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之一外,還單獨拿出一章進行全面部署安排。
明確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持續實施新舊動能轉換,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市、質量強市;保持制造業比重穩中有升,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重塑“青島制造”優勢,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回歸制造業,青島吹響了沖鋒號。
3、關鍵是融合,絕不能非此即彼

最近十幾年來,青島一直作為重中之重的服務業,此番在五年規劃中與制造業的地位發生“反轉”: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及“服務業”達47次之多,提到制造業僅有12處;
而“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提及“服務業”僅16次,提到制造業多達26處,而且“制造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取代“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成為主要指標。
重視制造業的理由前文已經論述清楚,那為何要減少服務業的著墨呢?這是不是意味著服務業不重要了呢?
權威專家給出的解讀是:服務業指標的淡化,是因為青島服務業的發展在“量”上已經超出預期——增加值比重“十三五”定下的目標是57%,2019年就已經超過60%。“十四五”,青島要建設國家級服務經濟中心,這已經超越了量的擴張,而是意在專業化、高價值、高品質升級,聚力提升城市核心服務功能和輻射帶動作用。
這樣的解讀不無道理,但還要看到,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廣泛融合,制造業與服務業的邊界變得模糊。比如,美國制造業產值占經濟總量比重是11%,服務業占比是81%,但事實上,美國服務業中有60%以上都是為制造業服務的。這樣算起來,美國制造業占比至少高達70%。
再來看中國。在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同時,中國工業和制造業增加值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同樣在快速下滑。其中,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2006年的42%下降至2019年的32%;制造業增加值比重也已下降至29%以內。
從山東看。近年來,山東制造業占GDP比重由2016年的33.5%下降到2019年的27.8%。如何看待這一變化?山東省工信廳有關負責人表示,有山東主動調整產業結構的原因,也有經濟發展周期的因素。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隨著產業分工水平的提高,制造業與服務業加快融合,催生了更多的生產性服務業,制造業、服務業之間的界限不再那么分明,相關數據無論統計在制造業,還是統計在服務業,都是彼此重要的組成部分,都拓展了彼此的發展空間、提升了彼此的發展效率。
也就是說,制造業與服務業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制造業與服務業“雙擎驅動”,但服務業與制造業匹配度不高,造成中國在產業鏈分工的“微笑曲線”中始終難以占據有利位置。
融合發展是工業化后期的一般規律,也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動變革。從這個角度上講,青島不用太刻意追求制造業在GDP中的比重,關鍵是要打破“路徑依賴”,不能再就事論事,為發展制造業而發展制造業,而要與服務業融合發展。

應當以服務業整體提升為重點,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構建實體經濟與服務經濟“雙引擎”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上海“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促進制造和服務融合發展,加快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與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相互促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高端產業集群。
天津“十四五”規劃《綱要》拿出一節,專門講“大力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明確提出,加快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
青島“十四五”規劃《綱要》沒有明確提出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這一思路,但“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等表述,融合發展是應有之義。
面向未來,青島有關部門不能把發展制造業與發展服務業割裂開來,各自為戰,甚至非此即彼,對立起來,“井水不犯河水”。而應當樹立“一盤棋”思想,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進,讓制造業與服務業齊頭并進、融合發展、相互成全。
作者 | 沈默 編輯 | 長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