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種業研發集聚區工作人員在培育種苗。濰報全媒體記者 姜斌攝

現代農業高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一角。濰報全媒體記者 王曉光攝
用全國1.7‰的土地,貢獻了全國7.2‰的糧食、15.7‰的蔬菜、19‰的農產品出口額,成為全國知名的“米袋子”“菜籃子”“肉案子”“果園子”。
這是新時代濰坊“三農”之變結出的沉甸甸果實。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基礎。農業要強,產業必須強,發展才有動力;農村要美,產業必須美,宜居才有底氣;農民要富,產業必須旺,增收才有保障。
當我們追溯歷史的長河,不難發現,“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的核心都是農業產業化,其本質都是推動農業生產要素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的優化配置,方向都是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肯定“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省委明確要求我們在深化、拓展、創新、提升“三個模式”上實現新作為,為濰坊市農業農村現代化賦予了重大使命、描繪了宏偉藍圖、確立了方位坐標、指明了奮進方向。
“舵穩當奮楫,風勁好揚帆”。濰坊市把產業振興作為創新提升“三個模式”的“牛鼻子”,對標現代農業和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產業為基、全面振興,堅持片區帶動、全域提升,堅持城鄉融合、全要素支撐,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農業成為有賺頭的高效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尊嚴的體面職業。
三年時間,成績斐然!
堅持以量的增長向質的提升轉變為導向,推動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品牌化引領,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強化優質農產品綜合生產,打造“濰坊農品”吃得放心“金字招牌”,農產品供給達到新水平
中國農業看山東,山東農業看濰坊。
2020年,濰坊市農業總產值突破一千億元,約占全省總量的10%,已形成糧食、蔬菜、畜禽、花卉、苗木、果品、種子、農機等八大優勢產業集群。
糧食產量連續五年穩定在42億公斤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穩定在449公斤以上,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高標準農田累計建成41.3萬公頃。
設施蔬菜產業集群列入全國第一批產業集群培育名錄,成為中國北方地區最大的蔬菜生產和集散地,京津地區和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供應基地;2020年肉蛋奶總產量達到167.37萬噸,占全省的11.6%。
擁有農機生產企業650家,擁有拖拉機17.79萬臺,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2.35%。
細品其中數字,成績竟如此全面、如此出眾。為何?從自然稟賦講,濰坊市南部為山區、丘陵,中部平原,北部沿海,地形地貌多樣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先天優勢。
從產業發展看,圍繞高質量發展,全市上下積極作為,實干為先,扎實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這是最真實的答案。
改革發展不斷推進,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為高質量發展階段,農業生產也由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推動產業振興,必須從過去單純追求產量向追求質量轉變、從粗放型經營向精細型經營轉變、從低端供給向高端供給轉變。
圍繞這三大轉變,我市下大氣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走規模經營之路;下大氣力提升農產品品質,走質量興農之路;下大氣力抓品牌建設,走品牌強農之路。
新型經營服務主體是聯結小農戶與大市場的重要紐帶,能夠有效推動一家一戶分散的小農生產向專業化、規模化、組織化、合作化生產轉變。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驚蟄時節,高密大牟家鎮成片的良田里,綠油油的麥苗長勢良好。米高為農服務中心的專家不時下地察看,他們是周邊2267公頃耕地的“管家”。
“我們的服務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保姆式’全托管,提供耕、種、管、收、貯一條龍服務;另一種是‘菜單式’半托管,需要啥服務就點啥。”米高為農服務中心負責人儀亮介紹,智能配肥、農機服務、農資供應、統防統治、農民培訓等一攬子服務任由挑選。
現代農業離不開規模經營。土地“變零為整”誰來擔當?高密規劃建成了29處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在全省率先實現“3公里土地托管服務圈”全覆蓋。
以土地托管為核心的“服務圈”,讓土地“變零為整”,為規模化經營、機械化操作、專業化服務提供了有效的平臺,激活了土地效益,孕育了農業生機。
著力破解土地“如何種、誰來種”等問題,濰坊市深入推進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大力發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統防統治、冷鏈物流等社會化服務組織,構建新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形成了“2+6”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濰坊模式”,為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探索出了新路徑。
“2”指的是土地流轉和農業生產托管兩種規模經營方式;“6”指的是現代農業產業園引領型、田園綜合體提升型、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型、農民合作社連結型、家庭農場及專業大戶流轉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托管型6種農業規模經營主體類型。
目前,全市土地經營規模化率達到68%。“3公里土地托管服務圈”模式,被中國社會科學院認定為“濰坊繼貿工農一體化、農業產業化后,對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又一巨大貢獻”。
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質量安全是農產品生產必須守住的底線。濰坊市堅持把無序的農業生產轉變為標準化生產,引進國際標準、推行國家標準、研發“濰坊標準”,做到有標貫標、無標制標,用標準化來提高農產品品質,培育農產品品牌,不斷提高優質安全農產品供給能力。
濰坊市建立了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引導各類農業經營主體推廣標準生產,落實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實行農產品持證上市。
走進壽光蔬菜小鎮,連棟溫室內一串串櫻桃西紅柿晶瑩剔透。同樣顯眼的還有番茄基質栽培技術規程、設施蔬菜灌溉施肥技術通則。壽光蔬菜小鎮相關負責人陳新華說:“如何建溫室都有標準可依,種菜也是同樣。”
在這里,“番茄穴盤嫁接育苗的技術規程”引起了記者注意,上面對育苗的基質用料、病蟲害防治、成苗標準及檢驗、包裝等都有明確要求,甚至對成苗的標準也有詳細說明。
經營蔬菜育苗20多年的楊丙光給這把“尺子”點贊:“最初育苗時沒有標準參考,質量參差不齊,現在有了標準,育苗企業有了遵循,菜農買苗子心里也有了底。”
這種模式,徹底顛覆以往農業種植靠經驗的“老黃歷”,實現了高品質農產品流水線似的生產,打響了品牌,開拓了市場,增強了核心競爭力。
“我們只要選擇種什么品種,其他的,諸如大棚、機械、農資、技術、檢測都有統一的標準,省心省力。”壽光田柳鎮現代農業示范園菜農趙世英說,以前種菜靠經驗,今年種的好,不代表明年就能種好,現在有了標準化的“護航”,蔬菜品質年年有保證。
走進壽光每一個村落,菜農的神情都是輕松的。他們不缺技術,搞不定的時候有技術員;蔬菜好賣,每個村頭都有合作社的交易市場;價格公道,壽光蔬菜已成為價格風向標。
用標準化來提高農產品品質,全市上下都在積極行動。
峽山高起點起步發展有機農業,先后創建為“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國家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示范區”,成為全國“三區”共創唯一單位。
安丘在全國率先提出并實施了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以“安丘模式”為主要內容的《初級農產品安全區域化管理體系要求》國家標準在全國頒布實施。
品牌強則農業強,品牌響則產業旺。品牌化是農業發展階段和水平的重要標志,濰坊市深入實施品牌強農戰略,印發《濰坊市農產品品牌提升方案》和果業、大姜、濰縣蘿卜品質提升方案,市級財政每年列支1000萬元品牌培育專項資金,以品牌創建引領產業升級。
加快了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創建省級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鎮33個,“三品一標”農產品總數達到1036個,綠色食品數量首次超過無公害產品。
全市形成了壽光蔬菜、昌樂西瓜、昌邑大姜、安丘大蔥、青州銀瓜和蜜桃、濰城和寒亭的蘿卜、臨朐大櫻桃和山楂、諸城蘋果和綠茶、高密葡萄、峽山有機蔬菜、坊子都市休閑、濱海海洋牧場等區域特色優勢產業。
打造了一批品質優良、特色鮮明、知名度高的區域公用品牌。昌邑大姜、昌樂西瓜、壽光桂河芹菜入選全國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臨朐山楂、青州銀瓜、濰縣蘿卜入選山東省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擦亮了優質農產品進軍高端市場“金字招牌”。分別啟動運營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濰坊配送分中心和粵港澳大灣區濰坊農品展示交易中心,七彩莊園、優渥有機等80個生產基地和加工企業獲得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認證,數量全省第一。
辦好了壽光菜博會、青州花博會、昌邑綠博會、寒亭蘿卜節等一系列國內外知名節會,進一步擴大品牌影響力,提高市場認可度。
好的品牌,需要好的農產品;好的農產品,需要用好的土壤產出。這是打造“濰坊農品”吃得放心“金字招牌”的基礎。
濰坊市積極實施土壤改良工程,全面推廣土地深翻、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等綠色生產技術,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讓“疲勞”的土地得到新生,讓良田產出良品。
效果顯而易見。全市化肥用量已連續5年實現負增長,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95%以上,農作物秸稈利用率達93%,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92.93%。
堅持以加快產業邁向中高端提升發展質量為目標,構建一二三產業緊密連接產業體系,聚集新要素、培育新業態、發展新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增強高端力量、提高產業收益,產業融合發展邁出新步伐
一提到農業生產,給人的印象一般是粗、累、臟,憑經驗、靠力氣,低效益、低收入。
然而,如今的我們,農業已基本實現了由粗放生產向精致發展、由單純種養向完整產業鏈、由低效產業向高效產業的轉變。
如此巨變,靠的是立足優勢產業,聚焦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重構”,建立一二三產業緊密連接、融合互動、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培育一批新型經營主體,打造一批優勢產業集群。
“10年前,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如今,人均年收入3.5萬元。10年前,村集體年收入2萬多元;現在,村集體年收入100萬元。”這是青州彌河鎮桐峪溝村的一組年收入數字對比。
桐峪溝村原本是一個貧困小山村,青壯年都外出務工,村里多為留守老人和兒童,是融合發展讓這里“一地生四金”,得以振興。
推動產業振興,當地依托桐峪溝及周邊優美生態環境打造了九龍峪田園綜合體,精心培育生態游、農業游等新業態,推動自然生態、農業生產與旅游觀光、養老養生等深度融合。
綜合體與村民簽訂安置合同,村民把舊村和山地流轉給綜合體核心項目九龍峪景區,景區在山外建設由102套聯排別墅組成的新村,讓村民不花一分錢住進新房。
舊村和山地,則由景區在保留原生態風貌基礎上,融合現代民宿養生、休閑、生態觀光等多種元素,著力打造特色鮮明的精品民宿區。符合條件的村民還可以選擇到景區管理、綠化、安保、民宿服務等崗位上班。該村也趁勢成立合作社,引導村民發展農家樂、果品種植等產業。
通過這種模式,當地村民實現了通過土地流轉生“租金”、務工賺“薪金”、村合作社分“股金”、鄉村旅游掙“現金”的“一地生四金”。“有了景區的支撐,過去無人問律的山地,變成了每畝每年3000元左右租金的‘香餑餑’。”彌河鎮趙疃管區主任楊偉光介紹說。
產業振興既是農村產業規模和效益的大幅度增長,更是農村產業增長模式的轉換,由以往要素投入帶動規模增長轉向以新產業新業態為驅動的發展。
濰坊市深入挖掘農業多種功能,推動農業與文化、旅游、康養、機械、社會服務等要素深度融合,培育一批都市農業、生態康養、鄉村旅游等功能性產業,促進鄉村多產業、多業態融合發展。
作為全國蔬菜產業的代表,壽光蔬菜產業的發展,直接帶動、培育了一大批相關產業,形成了一個相關配套服務完善的產業體系。圍繞蔬菜大棚建設、產前生產資料供應、產中服務管理、產后銷售等環節,催生和聚集了大棚膜、卷簾機、保溫被、化肥、育種育苗等專業生產企業,以及與其緊密相連的蔬菜加工、市場銷售、流通服務和紙箱廠、包裝廠等配套企業,形成了種子研發、農機裝備、貨款結算、價格中心、專業會展、特色旅游等全鏈條產業體系。
完善的產業體系為蔬菜發展提供了成本低、服務高效、競爭力強的發展環境,極大地增強了產業發展活力,使壽光蔬菜產業具備了集群發展的優勢。同時,這些產業也創造了巨大價值。據測算,相關產業年產值在260億元左右。
生態康養是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突破點。濰城江北仙草小鎮依托鐵皮石斛種植加工基地,整合銀杏林海園、獼猴桃采摘園、生態蔬菜園,高標準打造融合種、醫、藥、養、游等新型農旅康養綜合體。
都市農業一頭帶動鄉村振興、一頭促進城市繁榮,融生產、生活、生態、科學、教育、文化和旅游于一體,是新型農業發展形式。
濰坊市以多業態融合為抓手,推動國有資本主辦、黨支部領辦、工商企業興辦,培育更多經營主體參與都市農業建設,把農業資源的多樣性、獨特性轉化為農業競爭力、農村吸引力。
國有資本主辦,主要體現為高起點、大規劃、大園區。寒亭濱袁農業打造“海水稻+新型農旅”綜合體,年接待10萬人次,完成666公頃海水稻種植。
村黨支部領辦,主要體現為“黨支部+”模式,利用區位、資源、產業優勢,提供一體化服務和產品。昌樂方山—庵上湖鄉村振興示范區,17個村走上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路子,共同打造集高效設施農業、鄉村旅游、休閑體驗于一體的山體文旅休閑產業帶。
工商企業興辦,主要體現為依托技術、資金優勢,打造城鄉融合、產城融合、農牧融合的綜合性園區。華安集團建設的峽山生態田園康養綜合體,是以“溫泉”“健康食品”為核心,融合民俗文化休閑為一體的綜合體項目。
這里面,工商資本作用突出。
工商資本下鄉是推動產業振興的重要力量,是構建以城帶鄉、以工促農新型城鄉關系的重要支撐。目前,濰坊市打造的現代農業產業園、田園綜合體等項目大多來自城市工商資本投入。
諸城培育的31個田園綜合體、50個千畝現代農業基地,其中工商資本投資占到項目總投資的60%以上。
隨著大量工商企業到農村投資興業,大批外出務工人員、退役軍人、大學生等返鄉下鄉創新創業,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新動能。這意味著,融合了一二三產業要素的新產業新業態已成為推動濰坊市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增長點,成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
濰坊市牢固樹立項目化推進產業振興理念,以大項目好項目帶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轉型升級,在建和引進投資5000萬元以上農業項目204個,儲備產業振興類、綠色發展類、補短板類項目493個。
加快培育農業“新六產”,產業融合發展載體建設勢頭強勁。市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強鎮、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分別達到50家、22家、25家、20家;培育休閑農業經營主體1418個,建成綠色美麗牧場542個,成功打造4個國家級和4個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
不斷壯大龍頭企業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836家,有18家獲評2019年全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00強,重點龍頭企業數量居全省首位;注冊登記農民合作社22958家、家庭農場8949家。
如今,正大、新希望六和、伊利、仙壇、民和、龍大、大北農、雙匯、匯源等龍頭企業先后落戶濰坊市,推動正大360萬只蛋雞全產業鏈項目、新希望六和年出欄300萬頭生豬項目、伊利10萬頭奶牛牧場項目、仙壇1億只白羽肉雞項目、龍大50萬頭生豬全產業鏈項目、民和白羽肉雞加工項目、大北農20萬頭生豬項目、正大國際蔬果產業園項目、匯源果汁加工項目等重大項目相繼開工建設。
其中,正大壽光國際蔬果智慧產業園項目,將延伸壽光蔬菜產業鏈、提升蔬菜價值鏈,推動壽光蔬菜整體邁向品牌化、高端化。正大360萬只蛋雞全產業鏈項目,包含肉品、蛋品及果品深加工、中央大廚房等板塊,旨在打造貫通全產業鏈的正大產業城。
眾多大項目的落地,帶來了強大的資本優勢、技術優勢、市場優勢,加快了濰坊市農業與國內外企業和市場的融合互動,為加快農業產業邁向中高端提供了更多更高質量的動能支撐。
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新舊動能轉換主動力,打造蔬菜“種業硅谷”,建設智慧大棚,深化農技推廣,加快成果轉化,為農業發展賦予現代技術新時代內涵,占據未來發展制高點,農業現代化進程突破新高度
因為在產業化上先行一步,濰坊市在農業發展步入新時代、各地設施農業鋪天蓋地的當下,依然展現出了“先飛優勢”,農產品憑借規模大、數量多、品種全,在國內外市場占據重要地位。
但這并非就代表著高枕無憂。因為種植規模和產量恰恰最容易被趕超,以蔬菜產業來說,面對全國2千萬公頃以上的蔬菜種植面積,濰坊市原有的規模優勢已不再明顯。
在此情況下,如何確保農業繼續占據發展制高點,持續擦亮“全國農業看山東,山東農業看濰坊”金字招牌,繼續走在全省全國前列,是濰坊市加快農業新舊動能轉換,創新提升“三個模式”的首要問題。
為此,濰坊市把加強農業領域的科技創新作為重要突破口,全力推進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全面拓寬新技術、新理念、新標準進入農業領域、服務農業生產、提高農業質量的路徑,在新時代打造新的“先飛優勢”。
2018年7月12日,中國蔬菜產業發展史上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日子:由國家農業農村部和山東省政府聯合建設的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在壽光揭牌成立。
落地以來,標準中心已集成2299條蔬菜產業鏈相關標準,啟動112項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研制,編制完成37種蔬菜的54項生產技術規程,制定國內首個《粵港澳大灣區蔬菜基地生產技術規范》。
這些標準規范,加速走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田間大棚,推動濰坊市蔬菜產業實現了由生產蔬菜到打造蔬菜品牌,再到制定蔬菜行業標準的“三級跨越”,也逐步推動蔬菜產業“濰坊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
特別是以壽光設施蔬菜為代表的“綠色種植革命”,已輸出到全國20多個省市,讓全國新建大棚中,一半以上擁有“壽光元素”。
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是濰坊市重點打造的科技創新平臺之一。瞄準未來發展,不斷提升農業科技支撐能力,賦予符合農業新時代發展需求的新動能,濰坊市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成效凸顯。
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已建成作物育種、生物技術及生物信息分析三大公共平臺,在第三代小麥雜交育種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中國農業科學院壽光蔬菜研發中心建成分子生物、細胞工程、病蟲害綜合防治3個實驗室,5個番茄品種已向農業農村部申報新品種知識產權保護。
寒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搭建政產學研科技創新平臺15個,發展濰縣蘿卜、寒亭西瓜兩大特色主導產業。
浙江大學諸城高品質肉研究中心完成全國第一個高品質豬肉、白羽肉雞行業全產業鏈標準規范,并進行了推廣應用。
……
這些科技創新平臺的存在,圍繞種業創新、農機配套、農地修復等實施重大農業科技項目攻關,形成了科技創新引領效應。同時,也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有力支撐。
中國農科院趙春江院士帶領專家團隊打造的國內最大單體8萬平方米智能溫室,應用發明專利120多項,運用精準水肥、潮汐灌溉、智慧氣象、智能調控、智能工廠等尖端技術,采用空氣能熱泵加熱、溫室余熱回收等方式,較荷蘭模式溫室能耗降低50%以上。
這并不是個例。
“只要點開手機APP,就能隨時看到大棚里的溫度、濕度等數據,能用手機遙控卷簾、放風、澆水等,在家喝著茶、哄著孩子就能辦了。”壽光洛城街道東斟灌村54歲的李義海說,原先兩口子只能種一個棚,現在能同時管理好幾個。
注重應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業,第七代智能化蔬菜大棚在全市廣泛推廣,建成3萬多個,讓設施蔬菜生產從“汗水農業”邁向了“智慧農業”。
抓好智慧農業,全市已初步形成智慧種菜、智慧種田、智慧農機、智慧養殖、智慧監管五大業態。就拿智慧種菜來說,一方面是勞動強度的降低,菜農們挺直了腰板。另一方面是實現了對光、溫、水、氣、肥等生產要素的精準調節,蔬菜無論是產量還是品質都有了大幅提升。
隨著更多科技成果的廣泛應用,濰坊市農業產業化進程中,過去很多想干又干不了的事情變成了現實。
在寒亭,采取“小棚改大棚、匍匐改吊蔓、大瓜改小瓜”,通過良種良法配套,提升了西瓜品質,實現了品牌溢價,每畝收入從3.4萬元增加到8.9萬元。
在青州,農業科技創新更是走出了國門,華盛農業在泰國建立研發基地,育種產品出口韓國、印度等10多個國家。
種子處在整個農業產業鏈的源頭。濰坊市堅持把現代種業作為農業科技創新的“芯片”,以推進優質蔬菜良種國產化為抓手,瞄準“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托、產學研相融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目標,率先突破蔬菜種業,重塑種業市場格局。
濰坊市農科院是全國最早從事蘆筍研究與開發的機構,“冠軍”“新世紀”等蘆筍新品種在全國累計推廣近4萬公頃,占全國蘆筍種植面積的40%以上。
壽光蔬菜蜚聲海內外,國產種子功不可沒。經過不斷投入和培育,壽光自主研發蔬菜新品種140個,其中獲得植物新品種權保護的蔬菜新品種82個。
“經過試種,國產種子品質一點不比外國種子差,而且價格低很多。”壽光古城街道西范村,有著20多年蕃茄種植經驗的范慶軍見證了國產種子的崛起。
目前,全市自主研發的蔬菜品種市場占有率達75%,西葫蘆、有刺黃瓜、蘆筍、大白菜等品種達到90%以上。壽光作為全國最大的種苗繁育基地,年育苗量達17億株,絕大多數壽光菜農不再買種子而是直接買苗子,蔬菜生產由此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有了菜,怎么賣?濰坊市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積極推進“互聯網+物流”新業態,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骨干企業2000余家,網絡商鋪2萬家以上,開展電子商務的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批發市場超過2000個,形成了農產品進城與生產資料下鄉雙向聯通的農村電商公共服務體系,讓農民靠“云、屏、網”線上創業致富。
農民是中國農業農村的主體力量,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始終是關鍵要素,其技術、能力和市場素養狀況,直接決定著農業發展的質量、速度和效益。
提高農民技術素養,我市專門成立鄉村人才振興專班,充分調動政府部門、職業院校、社會辦學三個積極性,凝聚起農民教育的強大合力。
抓好農技推廣,組織開展科技下鄉活動,實施“百名專家聯牧場、產教融合助振興”“千人聯千社、培強新主體”等工程,3000多名農技推廣人員常年活躍在田間地頭,基本實現了村村有包干技術人員、戶戶享受技術服務的目標。全市農業主推技術到位率達到95%以上。
抓好新型農民培育,依托濰坊職業學院建成的濰坊職業農民學院,在各縣市區設立8個分院和20個教學點,集中辦班457期,服務指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9918個。
回答好“誰來種菜”這個時代命題,壽光開展了30萬農民科技大輪訓工程,技術農民達到2.5萬人,成為產業振興的主力軍。
持續的農業科技創新為濰坊市農業發展提供了源頭活水,引發的農業領域新舊動能轉換成效斐然,已成為全國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中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出口基地、北方農產品流通交易中心,有效地促進了農民增收。
正是因為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濰坊市農業才得以騰飛。2019年,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7%。
推動產業振興是創新提升“三個模式”的關鍵所在。
回溯過去,產業化進程,波瀾壯闊;以產業為基,加快全面振興。
展望未來,突出現代農業“主業”發展,仍將是一片嶄新的天地。(濰報全媒體記者 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