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為東,青島即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在企業已經整整工作39年,從生產到銷售、從業務到管理崗位,他是真正從生產一線成長起來的企業家,見證并參與了即發跟隨時代發展,拔節向上成長的黃金時代。
無論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受出口配額的限制,企業主導產品一度停產面臨生死存亡之時,上馬“三來一補”項目的選擇;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分享改革開放紅利,與多家世界500強企業成立合資公司;無論是本世紀初,面對貿易壁壘和勞動力資源短缺,“走出去”到海外建廠、“走進去”把生產主體向內陸地區延伸;還是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商業消費的變革,“走上去”推動“生產制造向智能化、個性化轉變,產品供給向品牌化、高端化轉變,產業生態向綠色化、時尚化轉變”六個有序轉變……
從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間,即發以銷售收入、利稅、出口創匯年均20%以上的增速不斷拔節生長。2013年,集團營業收入正式邁上100億元的新臺階。“十三五”時期,即發加大研發投入,申請專利數量是“十二五”的5.7倍。織布大貨投產新面料年均保持760個,染整投產新工藝年均保持1.2萬個,成衣投產新款式年均保持6300個。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中,企業營收、利稅連年穩中有進,特別是國內市場年銷售額五年累計增長80%。
如今的即發集團,致力于全球市場的開拓和國際產業的布局,充分發揮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的綜合優勢,每年實施上百項技術創新和攻關項目,已經發展成為一家集紡織、面料、服裝、研發、物流于一體的大型現代研發生產企業,并涉足醫療器械、金融服務、發飾品、防護用品、現代農業等多個領域,是中國針織行業領軍企業、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
今年10月,即發將迎來66歲生日。作為一個伴隨新中國成長崛起的民營企業,它已屬“高齡”。沿著時間節點觀察不難發現,即發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踏準了改革開放的時代節拍。但縱觀整個紡織行業,同一時間內,大量企業出現嚴重虧損,甚至沒有盼到重生的曙光。
即發的經驗告訴我們,當外部環境不斷變化時,企業要想可持續發展,就不能僅僅依賴曾經的成功范式。而是要變,敢于真正變革,跟變化走在一起。如今,即發的一次次實踐正是強化了這種變革意識,創新發展已融入企業的基因。
在楊為東看來,無論是一個企業,還是企業中的每一個人,無論身處何時,都需要突破自我的局限,打破傳統的界限,與變化走在一起,快速更新自我。惟有這樣,才能不斷超越過往,找到新的定位和新的發展空間。

青島即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為東
01
與變化同行
我在即發工作了39年,看到了非常多的企業,有的做著做著就退后了,有的甚至消失了,就想到一件事情:什么樣的老板,什么樣的企業,用什么樣的方法,能夠穿越經濟周期,在30年、50年,甚至更長時間能夠活下來,規模還能不斷變大?我發現,一個能夠穿越時代設置的各種考驗和挑戰,活得久并且活得好的企業,往往具備一個共同特征:與變化走在一起。
對企業而言,變化有來自內部的組織變化,也有外部的環境變化,但最核心的還是來自客戶需求的變化。
改革開放之初,即發以“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加工”“補償貿易”的簡稱)方式做起針織內衣,中國低廉的勞動力價格正是企業客戶的需求所在。
2005年,即發選擇實施“走出去”和“走進去”戰略,這是針對時代發展和市場需求進行的戰略調整。
這幾年,個性化、綠色化、時尚化是客戶對產品提出的新要求。面對客戶需求的再次變化,我們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并不斷加大技術創新研發投入,始終與變化同行。
無論企業家還是初創者都常說:要搶抓機遇。事實上,機遇從來都是公平地擺在每個企業面前。一旦到來,就看誰能審時度勢,及早地發現它、抓住它。而搶抓機遇,從特定意義來說,就是決策的過程,將可能性變為現實的過程。凡是決策,都有風險,企業越大,做重大決策的成本就越高,但若想等到有百分之百把握再拍板,恐怕時機早已逝去。
如何做出正確的決策?即發的秘訣就是以客戶需求的變化而變化。有了這個前提,順著客戶需求再去研究外部環境的變化,變革內部組織流程,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02
“大象”的價值
30多家公司和分廠、2萬余名員工,這是即發的“家底”,厚重得像一頭大象。
企業的每一次轉型就像大象的一次轉身,稍有閃失可能摔大跤。大象龐大的身軀,不夠靈活的劣勢顯而易見,但體量本身,在抵御攻擊時也具有顯著的優勢。
即發最大的財富就是擁有2萬余名員工。如果我們把2萬多人的智慧充分調動起來,將形成強大的“腦力波”。為此,我們不遺余力地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抓住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和高素質人才快速流動的機遇,完善人才的“招引育用留”機制,創造員工實現價值的發展空間,拓展員工干事創業的創新平臺。同時,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和勞動精神,建設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的職工隊伍,以人才積聚優勢賦能創新發展。
大象的另一個價值就是站高望遠。對企業來說,大型企業就是推動行業進步的引領者。紡織行業是一個古老的傳統民族行業,但這個行業從未消失,只是客戶需求隨著時代變化而有了新變化。作為大企業,我們有責任擎起行業發展的大旗,在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研發投入上率先一步,為行業整體發展蹚出一條時代新路。
圍繞即發的產業鏈有上千家中小企業,如何揮動產業鏈,促進鏈上企業與即發同頻共振,推動紡織服裝行業向著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發展,是即發在每一次轉型時都在慎重思考的問題。
03
多一點未來意識
企業活得久了,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都可能會有倦怠感。多一點未來意識,是“老企業”必須直面的問題。
什么是未來意識?心理學家湯姆·隆巴爾多給“未來意識”下的定義是:思考和感覺未來的能力。在這個快速變革的社會中,用過去的思想指導現在或預測未來可能要發生的事情,已經越來越不可靠,需要我們必須具備未來意識。
企業經營,其實只做一件事情,就是不斷地增長。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輪的發展不同于以往,不是在原有基礎上的線性發展,也不是原有模式的延伸,更不是以過往成功的經驗為借鑒,而是新的增長方式,這一輪的發展是共同進化的過程,自我進化與迭代的過程,甚至是自我革命的方式。
而即發在最近幾年的發展中,已經逐漸迭代為一個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紡織服裝企業。我們接下來的選擇是:拆掉企業原有的技術壁壘,搭建一個生態創新平臺。
即發的“十四五”規劃中提出,要以科技賦能為引擎,完善創新體系,加強產學研合作、產業鏈合作和跨界技術合作;推進大眾創新、協同創新和開放創新,加強對核心產品、核心技術、核心能力的培育;要把技術改造、技術引進、技術創新有機結合,提升生產制造水平和設備裝備水平;要把材料創新、面料創新與制造技術、數字技術緊密結合,提升科技支撐力和產品創新力。
要抓住影響創新的瓶頸問題,找準制約發展的短板所在,克服一切束縛發展的不利因素,打破一切不合時宜的條條框框,補短板、強鏈條、增后勁,激發全面創新的內生動力。
搭建這個生態創新平臺,不僅要營造激勵創新的企業文化,充分激發和調動內部員工的創造力,還要向全行業開放,吸引各類人才靈活參與創新、共享創新成果。特別是利用即發在針梭織面料上國內一流的研發實力,吸引更多全球技術資源,讓企業發展與產業發展形成互促。
“連接”與“共生”的能力,意味著每一個領域都將打破邊界,形成全新的價值。
《反脆弱》中有一句話:“當你尋求秩序,你得到的不過是表面的秩序;而當你擁抱隨機性,你卻能把握秩序,掌控局面。”
在市場風浪中崛起的企業的共性特征,就是于不確定性中找到機會。變化最大的好處,就是帶來無限新的可能性,而這些可能性正在隨時發生。
責任編輯:孫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