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威海經技區泊于鎮泊于家村十分熱鬧,一輛輛載著黑色育苗缽的貨車往來不停,村黨支部書記王可春急匆匆地跑到草莓大棚旁喊道,“快找幾個人手卸車,等這批盆兒到齊,咱就要著手育苗啦。”
按理說草莓要等5月份育苗,怎么現在就開始準備了?“多虧了這小小的育苗缽,把進程提前了一個多月。”王可春興沖沖地解釋,“我們改變了原來地栽育苗的種植模式,用‘花盆’培育草莓苗,能讓草莓提前一個多月上市,經過一年的實驗,收入翻了一倍,今年要大規模推廣。”

聽到招呼,大棚里忙活的村民立馬跑出來卸車,只聽興奮的話語傳到耳邊:“您可是專家,說啥準沒錯。”
這“專家”的稱呼可不是調侃,王可春不僅是村黨支部書記,還是泊于家村“鄉村振興首席專家”。戴上專家的“帽子”,王可春定下來新的行動方向:“我們的特色農業要做得最大、最好、最先進!”
近年來,泊于家村上下一心向著特色農業使勁,無花果、草莓、高桿月季種植漸成規模,發展越來越好。但王可春還不滿足,今年全市樣板片區將實現“鄉村振興首席專家”全覆蓋,要在眾多“專家”村里技高一籌,就必須要在“特色”兩字上做文章。
前年冬天,王可春去超市買菜,遠遠看見貨架上擺著紅彤彤的草莓。“離過年還有一段日子呢,草莓咋這么早上市?”他走過去瞅一眼,倒吸了一口涼氣:99元一斤!這是金草莓嗎?王可春看著這盒來自丹東的草莓,就好像看到了“金疙瘩”,從商多年的他敏銳嗅到了市場風向:上市越早,利潤越大。
如何讓草莓早上市成了村“兩委”研究的頭等大事,但卻困難重重:“主要還是因為氣候,提前栽種,土壤溫度不合適,新苗死亡率高,想過一些方法,但都因為投入太大不了了之。”
帶著問題找答案,王可春走訪了市農科院、丹東等地,充分調研后摸到了門路:想要抵抗不適宜的環境,就得讓根系更發達。
經過幾天“頭腦風暴”,王可春和村民合計出一個妙招,讓草莓苗在盆里長,有了育苗缽這個“小公寓”,保護根莖又能保溫,從根本上提高草莓苗的成活率。
去年,第一批13萬株草莓苗投入實驗,不僅實現了草莓早上市一個月,還有意外收獲。“草莓有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爭水不爭肥,結的果更大更甜,跟丹東草莓‘打擂臺’都不怯場。”說到這,王可春臉上掛滿藏不住的笑意。
實驗大獲成功,泊于家村上下闖市場的精神頭更足了,今年村集體計劃育苗200萬株,自留80萬株,剩下的推廣出去,王可春總念叨著,“自己富了不叫富,我既然是鄉村振興的‘專家’,就要讓農民的腰包都鼓起來。”
10年前,泊于家村還欠著250萬元外債,現在,村集體不僅年收入達200余萬元,還能為鄉村振興傳授“致富經”。
大棚內,草莓紅得鮮艷,幾位游客正吃得香甜,夾帶著清香的微風拂過,那是幸福的味道。(Hi威海客戶端記者 孫藝嘉/文 劉志鵬/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