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盛浩豐與阿里聯合開發農業大腦,全年蔬菜線上銷售額同比增長6倍
蔬菜大棚變身“智慧工廠”

在位于萊西經濟開發區胡家疃村的凱盛浩豐智慧溫室,工作人員在查看蔬菜長勢。
天貓旗艦店粉絲一年翻兩番、全年蔬菜線上銷售額同比增長6倍,因為國內肯德基提供超過60%生菜而被業界稱為“生菜大王”的馬鐵民,2020年在終端消費者中也打出了名堂,其綠行者品牌西紅柿、黃瓜、南瓜等蔬菜成為品牌農產品市場上的一匹“黑馬”。
疫情倒逼下,線上成為農產品角逐“主戰場”。商務部的數據顯示,疫情較嚴重的2020年上半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39.7%,較2019年上半年增速高6個百分點。馬鐵民創辦的凱盛浩豐農業有限公司能在這波浪潮中跑贏“大盤”,離不開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加持。
依托與阿里聯合開發的農業大腦,凱盛浩豐旗下所有種植溫室搖身一變,成為一座座能夠標準化生產的“智能工廠”,輕而易舉實現了產品“質量上上乘、價格中上乘”的定位。同時,在這個智慧大腦的指揮下,企業的供應鏈管理等方面也更加高效,消費端訂單與產能實時匹配,以盒馬鮮生為例,客戶滿意度高達98%。
2020年底,凱盛浩豐的農業大腦項目入選山東省第三批產業互聯網平臺示范項目,一系列創新實踐獲得認可。
何時澆水,不再是人說了算
萊西經濟開發區胡家疃村,坐落著凱盛浩豐農業大腦管理下的青島首個智慧溫室。
換上“白大褂”、雙手和鞋底酒精消毒,記者進入了這個“一眼望不到頭”的超大溫室。長600余米、寬200余米,總占地面積超過200余畝的溫室內種植了超過36萬株番茄。雖然仍有100余人在溫室內忙碌,但他們所扮演的角色已經與傳統溫室大棚內的大相徑庭,不再是依賴自己經驗打理作物的農民,而是根據統一“生產計劃”完成指定“作業工序”的“產業工人”。
“何時該盤藤、何時打枝、何時采摘,都由我們的農業大腦決定,而像澆水、施肥等已經能夠直接用自動化手段解決,‘大腦’會告訴他們澆多少水、施多少肥。”技術工程師徐陽介紹,溫室內遍布著的近200個溫、光、水、氣、肥的相關傳感器會將溫室內的實時情況“告訴大腦”,依據內部已輸入的植物模型,“大腦”自動作出最優決策。全程不再依靠參差不齊的人工經驗是保證番茄品質穩定的關鍵因素,“不會這批甜,下批酸”。
說來簡單的流程,開發過程卻并不容易。
“智慧大腦能不能指揮好生產,關鍵依靠植物模型,需要將生物科學知識與計算機算法進行結合。”馬鐵民介紹,2018年起,凱盛浩豐便與阿里聯手開發,經過近兩年時間方才建立起水肥和產量兩個較為成熟的模型并投入使用。其間,種植人員、農業技術人員、數字技術人員、環境控制人員全部參與,將影響植物生長的溫、光、水、氣、肥等要素與產量建立直接計算關系,結合配肥規律,抽象出模型。為了提高開發效率,企業甚至將負責系統開發的分公司搬到杭州辦公,提升與阿里的溝通效率。下一步,除了開發更多種植物種植模型外,凱盛浩豐還將進一步提升智能化算法準確率。
目前,凱盛浩豐已在全國各地建立了6個大型智慧溫室。農業大腦不僅給企業帶來了穩定的產品品質,生產效率也大幅提升。據悉,原本需要10位農民完成的工作,現在只需要3人就能完成,智慧溫室畝均產量至少是傳統大棚的10倍。
家庭農場也能快速“標準化”
未來,被“農業大腦”改變的將不只是規模化的智慧溫室,兩三個人經營的家庭農場也可以通過平臺受益。
“農業大腦其實分為左右兩個半腦,指導種植的是左半腦,而右半腦則是集成供應鏈資源,種植、農資、加工、倉儲、物流、銷售和金融等產業要素都匯聚在平臺上,使用我們平臺的用戶可以享受種植和供應鏈雙重服務。”馬鐵民介紹,目前農業大腦正在研發AI識圖種植等更加“輕量化”的功能,手機拍拍圖片上傳,便能得到系統的智能化指導,無須高額投入加裝傳感器等硬件設施。
在馬鐵民看來,疫情加速了市場對農產品標準化、商品化的需求。比如,過去不論在農貿市場還是超市, 消費者對蔬菜的消費都以散貨為主,但在線銷售方式讓包裝型蔬菜為更多消費者接受。農民可以通過加入平臺,來分享這種消費升級的“紅利”,而像凱盛浩豐一樣的企業,也能夠有更多貨源穩定的供應商。整個產業鏈將逐漸向工業化、標準化方向發展。
“未來,整個鏈條都會變成由數據驅動的精細種植,消費端與生產端實現鏈接,消費端大數據不僅會用來指導農戶生產,也會直接用來做育種參考。”馬鐵民介紹,平臺將于今年下半年正式上線。(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孫 欣 文/圖)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