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同從北洋涇路擠6號地鐵,王祥瑜、唐靜對上班路線已經比較熟悉,彼此總要聊聊他們認識的上海;
不辜負濱江美景,潘維強習慣騎著共享單車通勤,走走停停間,他感知著陸家嘴金融城拔節成長的“速度”與“高度”;
每天與上海海事大學的老師等同一輛校車,到臨港滴水湖一個半小時的車程,鄭毅、李欽建習慣與老師們聊聊天,積累多了,兩人心中的國際航運中心的輪廓也愈發清晰……

浦東新區企業服務中心
自2月26日市委組織部與第三批赴上海專業實訓隊集體談話,時間過了20天,自3月7日抵達上海,時間過了整整10天,從最初的專題授課到進入實訓單位“實操”,158名專業實訓干部縮短“磨合期”,深入實訓單位學,跟著實訓單位干,圍著實訓單位轉,服從實訓單位管理,配合開展工作,尋找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來學習。比學趕超的勁頭,如三月鶯飛,傳遞著把上海“看細”“悟透”,回青島“用好”的“種子”希望。

益海嘉里為專業實訓干部進行產業布局培訓。
來出差與當職員的“反差感”
17日早晨8點,在宿舍食堂簡單吃過早飯,專業實訓干部李玉海匆匆趕往國藥控股去上班。天氣陰雨蒙蒙,近10公里的路程,又趕上早高峰,川流不息的車輛及人流,瞬間讓他就淹沒在年輕人居多的人海中。
“之前因為工作原因,曾多次來過上海,不過看項目,拜訪企業都是走馬觀花,匆匆來、匆匆回,對這座城市的了解沒有那么深入。”李玉海說,“這一次不一樣,單位的工作已經‘脫產’,在上海呆100天,這應該是人生中唯一一次持續時間這么長的集中學習經歷,所以我倍加珍惜。”
國藥控股是中央直屬的國內最大醫藥上市公司,7號一到單位報到,他就按照員工流程入職,并同步備好電腦、辦公用品、員工卡等物品。“一直在政府系統工作,到上海后,我成為了一名公司職員。深入企業、理解企業、服務企業,轉換的不只是一個‘身份’,更是思想的重新認識。”李玉海說。
轉換身份,掛起職務當職員,也正是赴上海專業實訓的初衷。
本次158名專業實訓隊員,除了8名來自民營企業之外,對于其他150人來講,均是不止一次走進一個全新的環境,但異于往常,不是從學校到機關、從機關下基層、從基層回機關……本次,作為一名“學生”進入企業,他們成了一名公司職員。置于最鮮活的實踐場景中,學習企業先進經驗、體悟企業發展邏輯、錘煉自身過硬本領,成為了每一個專業實訓干部的自覺。

專業實訓干部在上海期貨交易所進行期貨知識學習。
高能級與專業強的“恐慌感”
上海老牌“國字號”開發區漕河涇,30余年來“寶刀不老”。在這片科技熱土、創新熱土、發展熱土上,一座外形似“航空母艦”的大廈格外引人注目,這就是商湯集團中國總部暨全球研發總部。體量龐大,建筑在中環邊靜靜獨處,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廈內每一塊屏幕上的數據都在高速運轉跳動。
“通過AI場景分割等技術,將區域內攝像頭轉化成為智能感知神經元,從而助力城市智慧管理,曾經憧憬的未來已走進現實。” 專業實訓干部李莉“掛職”在商湯科技,在人工智能領域最高水平的“賽場”上,她感到了本領恐慌。“實訓突出‘專業’,就是要求我們融進去,提高專業技術能力。”為此,通過老師帶教、與新同事交流、加班補習等,李莉正在一個陌生的領域努力“解剖”。
來到上海,深入到企業后感到“本領恐慌”的,不只是李莉,而是大多數專業實訓干部的一個集體共識。78家實訓單位中,既有上海證券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這樣輻射全球的要素平臺,還有普洛斯、益海嘉里、復星集團、陽光控股、國藥控股、中遠海運等這樣的頭部企業。因此,專業實訓干部在認識到企業是座“富礦”時,也在不自覺的給自己加壓。“三個月時間,不奢望搞深、搞精,但能通過自身努力,入門提高專業素養,挑戰自己進入一個更加專業的領域,就是一個很大進步。”專業實訓干部王增雪說。
為此,上海期貨交易所、陸家嘴國際信托公司、普洛斯、上海浦發銀行、普華永道等實訓單位,都專門列出詳細的培訓課表,在基礎普及上,增強專業實訓干部下一步走實、走深的信心。

專業實訓干部在上海朧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先手棋與釘釘子的“緊迫感”
認識一座城可以從書本里,從電視廣播中,從認識一個人,抑或是從踏上這座城開始,而專業實訓干部侯玉玲對上海的重新認識,始于“一張網”——上海電子政務平臺“一網通辦”。
“‘一網通辦’是上海首創的政務服務品牌,在優化營商環境上,上海始終強調‘優’無止境,能下‘先手棋’,還能‘釘釘子’,到現在,關于營商環境的改革已到4.0版,‘釘釘子’精神甚至細到一個流程的增減、一張清單的長短、一段時間的壓縮。”侯玉玲說,“當下,每一個城市都在強調優化營商環境,強調城市數字化轉型,而上海這種久久為功的努力,讓我們不得不心生‘緊迫感’。以前別人動我們不動是落后,現在大家都在動,我們唯一的選擇是加速跑,這種感覺特別強烈。”
讓專業實訓干部“緊迫感”倍增的,還有時下呈現白熱化的工業互聯網。“上海基于工業和互聯網產業基礎,在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重點產業領域布局了一大批優質頭部企業,不僅數字底座牢固,而且應用場景空間廣泛。”專業實訓干部姜業華說,“實訓期間,我將瞄準制約工業互聯網向縱深發展的關鍵因素,深入到企業、平臺、科研院所,匯聚和借鑒更多前沿智慧為我所用。”
隨著專業實訓的不斷深入,干部們也正開始跳出行業和領域觀察上海,不再是泛泛地談“三化一型”,而是逐步像解剖麻雀一樣,盡可能多地去看、去學、去想,從而提高未來工作的精準度和實效性。(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駐滬記者 胡相洋 文/圖)
責任編輯:榮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