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怎么又玩上了,快去寫作業!”
“把家里搞得這么亂,你這又是作什么妖呢?”
“你就不能把衣服穿好?歪歪扭扭的,像什么樣子?”
“這種題都做了多少遍了,還能做錯!”
“別磨磨蹭蹭的,快點!”……
自從孩子長大了,上學了,這些煩不勝煩的對話,是不是就經常出現在你跟孩子的溝通中?
可是,你還記得孩子小的時候嗎?
當他們還是小寶寶時,你真的是怎么看怎么可愛。
哪怕是搞破壞,你都覺得他是一個聰明的小搗蛋。
可是,等娃大一點,比如上了小學之后,這一切就開始變了。
很多媽媽說,幾乎每天都要對孩子進行各種“催”:催孩子起床,催孩子出門,催孩子寫作業,催孩子睡覺……
日復一日,就沒覺得他們身上有什么優點。
真的是這樣嗎?
02.
有一位媽媽說:有一天,孩子湊到自己身邊,小心翼翼地問:“媽媽,我能不能去同學家玩一會兒?”
媽媽說:“你作業寫了嗎?你同學不寫作業嗎?”
然后孩子就生氣地站在那,也不去寫。“還不快去,快點啊!”
還有一次,孩子捉了一只螳螂回家,開心地跟自己展示。
“媽媽,快看,這是我剛剛在路上抓的,我要做成標本,你看它的這些鋸齒。”
“我沒時間看,你快去寫作業。”“你看一下吧!”
“我知道了,說了不看了,你不要磨蹭了,總是找理由拖延時間,不快寫作業。”
有一天孩子哭得很傷心,說媽媽變了。
以前總是愿意陪著自己去抓螞蟻、捉蝴蝶,會帶自己去玩,也不兇。
“因為你長大了,你要學習啊!”“難道我長大了,你就不陪我了嗎?難道只有我不停地學習你才開心嗎?”
她說聽到孩子的話很震驚,開始反省這個問題,發現自己錯過了孩子很多的好時光。
這些年,一直在逼著孩子去放棄這些童年的寶貴時光。
要知道,一個成年人肯定不會因為抓到一只螳螂而歡呼雀躍。
但是孩子會,因為這就是孩子本來的樣子。
可在成人眼里,卻覺得孩子這樣是不務正業——沒有把時間花在學習上。
03.
前幾天嫂子過生日,馬上要中考的侄女一大早就出去了。
我母親說,這孩子真不懂事,媽媽過生日也要出去瘋玩,中午飯都不回來吃。
還有親戚說,初三了周末還出門玩,也不復習功課。
我自己內心也是覺得她真的貪玩,如果再努力一點,可以上更好的高中啊。
到了傍晚,侄女終于回來了,手里提著給媽媽買的鞋子,還有親手做的蛋糕。
多好的孩子!可不知情的大人卻會草率地下結論,說她貪玩,不懂事,我也為自己的想法感到內疚。
我跟母親說,我們要多看到她的優點,而不要總是說孩子的缺點。
而且,很多缺點本身并不是缺點,只是我們大人因為不理解孩子而產生的誤會。
假如你滿眼都是孩子的缺點。那肯定是父母出了問題。
04.
出了什么問題?大部分父母都有自以為是的問題。
比如有些時候,孩子的確是拿手機在刷題,可不知情的大人會判定孩子在玩手機。
可能他有時是在玩,但沒玩的時候,你也說他在玩,他肯定會跟你急眼,說你不信任他。
所以,父母要克服這種自以為是。靠什么?靠對孩子的尊重,另外是讀懂孩子。
看到孩子的需求,看見孩子本心的父母,內心保留著童心的成人,才能更了解孩子,更好地教養孩子。
豐子愷說:“教養孩子,只要教他永遠做孩子,即永遠不使失卻其孩子之心。“
面對孩子的作品或者行為,為什么不去欣賞,不去體驗?
反而逼著孩子,催著他匆匆地放棄這樣的感受,而去寫作業、搞學習。
難道生活的體驗不是學習嗎? 有不少媽媽問我,一年級的孩子喜歡讀搞笑的書,或者三四年級的孩子愛讀電子圖書,要不要禁止。
在沒有親自體驗或者弄清的情況下,不要貿然禁止或者干預孩子。
比如孩子讀的那些書,到底是什么內容,是不是可以去找點時間讀一讀?
然后再做判定,如果里面三觀不正,含有暴力或者其他不適合孩子讀的內容,那肯定要干預。
不過,當你真的有耐心去讀的話,很多時候會發現事情并不是自己想的那樣。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而且是不可逆的。可以說,在童年得到的愛和尊重,是未來生活里的光。
臺灣散文家林海音曾說:每個人生理上的童年終將消逝,但心靈的童年總會伴隨終生。
這句話十分貼切地表達了童年對人一生的影響。
童年并不遙遠,我們當下陪伴孩子成長的每一天,就是孩子正在經歷的童年。
將來,孩子會怎樣回味自己的童年?是被不斷地質疑、打擊,還是被尊重和理解?往往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作者丨魚爸 來源 | 養育男孩)
你認同作者的觀點嗎?你的孩子也是滿身缺點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更多內容請關注“觀海·傾訴”頻道。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