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欄目報道了威海市繪制產業配套清單圖,力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發展的做法。近3分鐘的報道詳細介紹了威海市工信部門圍繞招商局金陵船舶這個“鏈主”型企業,摸排梳理“配套清單”,組織推動精準對接,帶動上下游協同發展的做法和成效。
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是威海市的傳統優勢產業,相關細分企業眾多,在整個產業鏈上擁有規模以上企業100多家。但他們長期各自零散發展,沒能形成合力,導致他們“客戶在國外”“供應商在國外”,企業卻始終沒有獲取到最核心的價值。面對全球市場波動,產業鏈供應鏈沒有掌握在自己手中,讓企業越來越沒有了安全感。
如何讓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把零散發展的企業串成鏈?威海市工信部門精準發力,依托招商局金陵船舶等“鏈主”型企業,帶動整個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

據介紹,招商局金陵船舶配套體系從原材料、鋼板、發動機,到整個的線纜、機電裝備等,涉及到幾十個細分行業。為了確保產業鏈供應,威海市工信局對企業各個環節的配套產品進行了認真梳理,做到對主要配套產品供應鏈心中有數。
面對企業的配套需求,威海市工信局按照摸排梳理的“配套清單”,“按圖索驥”尋找可以為招商局金陵船舶提供配套產品的企業。沒多久,以研發生產環保設備為主業的捷諾曼自動化,就第一次與招商局金陵船舶搭上了線。

說起這件事,威海捷諾曼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勇對威海市工信局精準對接的工作做法贊嘆不已:“原來我們和造船的鏈主企業一直沒有這種真正的對接,通過這次洽談會給我們打開了一個新的市場,讓我們和鏈主企業協同去申報國家、省市的研發項目。”

不僅是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鏈,威海市針對梳理出的10條優勢產業鏈,分別為每條產業鏈繪制出了詳細的圖譜、研究了產業鏈優勢、短板和發展方向,制定了重點任務。

“我們每個鏈條上,有一個市領導,有一個專班,有一個協會,有一批創新平臺,有一批企業,合力推動產業鏈的招引、補鏈、強鏈。”威海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喬新躍表示。下步,我市將聚焦10條優勢產業鏈,通過垂直整合、配套協作、雙招雙引、平臺賦能等措施,統籌推進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協同發展,進一步鍛造長板、補齊短板,助推全市產業更好地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Hi威海客戶端記者 賈文娟/文 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