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麗的心情很糟糕,原因是這段時間,她幾乎天天下班回家后都會吃很多東西。
冰箱、食品柜每天都會被她無數次打開,水果、蛋糕、薯片、火腿腸……
酸的、甜的、辣的……,每一樣食物都充滿了誘惑。
吃下食物的那一刻,她的滿足感無以言表。
每天下班路上,小麗就開始幻想各種美食,那些誘人的食物仿佛就在眼前。
一到家,她的兩只眼睛就開始迫不及待地搜尋美食的身影。
如果家里現存的食物不能滿足自己,那簡單,定兩單外賣就解決了。
幾乎每次吃東西,小麗都要吃到很撐才能停下來。
然而短暫的滿足感之后,她就開始為自己的體重焦慮,并后悔自責自己為什么又沒忍住……
上述情境對于很多女性朋友們而言,可能都不算陌生。
相較于男性,女性更容易受到情緒性進食的影響。
今天我們邀請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醫院副主任宋欣欣來聊聊有關情緒性進食的一些知識。
01.
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受到情緒性進食的困擾呢?
從生物社會理論來看,可能包括三方面原因。
第一,基于生物學因素的情緒脆弱性。
具有這一特點的個體與他人相比,往往更容易陷入情緒變化或者低落的情緒中。
他們沉浸在這樣的情緒變化中的時間也往往更持久,對相同刺激的反應也往往更強烈。
第二,基于生物學因素的食物脆弱性。
具有這一特點的個體,往往存在著享受性進食,表現為食欲增加或者在沒有生理饑餓的情況下也很渴望吃食物。
他們的大腦往往在進食前就仿佛“看到了”那些美味的食物。
另外,他們的延遲滿足能力是不足的。
他們更不容易為了一個長遠的有利的目標,來抵御一個短期的可能是對自身有害的誘惑。
第三,否定性環境。
成長在否定性環境中的個體,他們的養育者并不是不愛他們,而是對他們的感受、想法等不能做出恰當的反應。
他們常常會感覺到不被認可、被否定等。
食物,可能是他們的成長經歷中少數不會否定他們的事物。
這使得他們與食物之間形成了一種特定的撫慰的關系,進而發展成情緒性進食行為。
02.
假如前文中的小麗能誠實地面對自己,靜下心來細細體會,可能會發現自己的進食問題并不是無緣無故出現的。
環境中可能存在著特定的誘發因素,可能是被老板批評、沒有被老師認可、或者在某項任務中受挫了、又或者近期承載了很多壓力卻無法言說。
在這些環境因素的刺激之下,人們可能會產生諸如憤怒、委屈、恐懼、緊張、擔憂、抑郁、焦慮等情緒。
因為這些情緒體驗并不令人愉快,而且還可能并沒有很好的辦法去處理這些情緒體驗。
于是人們可能會產生回避或者逃避這些情緒體驗的沖動,此時情緒性進食就會成為人們用以回避情緒的行為。
而這一行為短期內使我們獲得了滿足,逃避了情緒。
但長久來看,會讓人們產生自我厭惡、自我貶低。
比如像小麗那樣后悔自責,而這又可能成為誘發下一輪情緒性進食的刺激因素。
顯然,意識到這些,有助于我們解決情緒性進食行為。
03.
如何控制情緒性進食,推薦三個小方法。
第一是正念。正念幫助我們提高自己的覺察能力,使我們更加有能力在付諸行動之前,識別出驅使我們采取行動的情緒,進而識別出環境中的刺激因素,從而幫助我們更有效的調節情緒,采取更具有適應性的、建設性的行為來解決問題。
第二點就是如何調節情緒。當我們能夠識別出自己的情緒體驗后,就有能力采取一些方式來調節自己的情緒,比如和自己信得過的朋友、家人等聊一聊讓自己困擾或者倍感壓力的事情,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體育運動,唱歌、跳舞、聽音樂,接觸大自然等等,都有助于我們更有效也更健康地調節自己的情緒。
當然,積極地去面對并解決給我們帶來困擾的現實問題,也是很重要的。
第三是有意識地鍛煉和提高自己承受痛苦的能力。這意味著我們將擁有更大的心理空間來容納一些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情緒體驗,從而讓我們有能力和空間來識別和處理情緒體驗,進而采取更有效的方式解決問題。
愿你在享受美食時,唇齒間品嘗到的皆是純粹的食物之味,而不是在借進食咀嚼心靈的酸甜苦辣。
如此,我們大抵可以在享受美食和保持健康體態之間達成和諧一致。(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李慧)
你有情緒性進食嗎?你曾經因為此事苦惱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更多內容請關注“觀海·傾訴”頻道。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