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3月22日訊 走在平度市崔家集鎮前洼村的水泥路上,兩旁規模化的種植大棚讓人眼前一亮。可誰能想到,那些年窮得“讓人害怕”,人均年收入只有八九千元的村莊,在一顆顆櫻桃西紅柿的帶動下,做成了產業形成了規模有了系統性的購銷模式。窮村變富了,村民的幸福指數變高了。“短短5年,我們村變化可謂翻天覆地,人均年收入達4萬元以上。” 前洼村支部書記鞠炳錦說道。

租棚種番茄 收入勝過去打工
走進前洼村的櫻桃西紅柿大棚里,33歲的李莎莎正招呼著工人們在采摘。李莎莎之前在外地打工,聽說村里人種大棚都掙錢了,于是辭職回來租賃了一個大棚。“我當時也就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一個櫻桃西紅柿大棚承包費兩三萬,加上設備總投資七八萬,沒想到一年下來凈收入能到15萬,今年正準備再租下個大棚。”
出門就有收貨點,交貨就能拿現錢。在前洼村,櫻桃西紅柿的大棚種植不僅已成了規模,從種到收也有了系統化的模式。“我們這樣的還是自己上手少的,如果自己也撲下身子干,賺得還能多。”李莎莎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天出9框西紅柿掙4500元,除去三個工人的薪金,能剩下三千多元。“一天的收入都快超過外出打工一個月的收入。”李莎莎說,如果她也跟著工人一起下手忙活,一年下來還能節省5萬元的支出。
有個好當家 帶領黨員沖在前
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而作為前洼村支部書記的鞠炳錦在上任之初,時刻考慮著怎么帶領村民在經濟上創收。2008年,為尋找適合村莊發展和村民致富的好產業,鞠炳錦帶領村莊黨員干部赴多地學習考察,最終把櫻桃西紅柿產業帶了回來。
“我們地里種出來的櫻桃西紅柿特別香甜,比一般的農產品附加值要高。” 鞠炳錦說,前洼村的自然地理條件為櫻桃西紅柿的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優勢,但出于對陌生市場的懷疑,村民們心里沒底,沒人愿意花錢買“未知”。于是,在鞠炳錦的帶領下,村黨員干部先帶頭“試種”,以便為村民發展櫻桃西紅柿產業提供便利。
2016年崔家集蔬菜扶貧農創體項目在前洼村落戶,2017年2月,首批櫻桃西紅柿上市,當年實現銷售收入700余萬元,棚均純收入14萬元以上。這一批櫻桃西紅柿大棚的良好收益也讓鞠炳錦有了信心和底氣,也讓原本觀望的村民們吃了定心丸,大家紛紛搶著交租金、搞大棚。

小小西紅柿 拓寬群眾致富路
“我最多的時候一天摘到27筐,那一天是賣了1萬多塊錢,是1348斤,我腦子好使,我能記得明明白白的。” 村民王峰德是前洼村最早種植櫻桃西紅柿的種植戶之一,當初,鞠書記帶著他們18戶村民一起建了櫻桃西紅柿大棚。因為當時對櫻桃西紅柿了解不足,有人放棄了。在鞠書記的帶領下,他們決定從改良品種入手,嘗試引入了“釜山88”櫻桃西紅柿。優良的品質加上當地的堿性土壤,種出來的小西紅柿與眾不同,價格一斤就上漲了兩三塊錢。
規模化的發展離不開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2019年,崔家集鎮借助500萬產業強鎮資金,又建了38個大棚,同時吸引社會資本投資7000多萬元。在前洼村及周邊共建起700多個大棚,2020年初,王峰德的兒子王子龍,帶著新婚妻子回到了家鄉,建起了櫻桃西紅柿分揀分裝車間。為了打開銷路,95后的夫妻倆開車到浙江、福建等地跑客。
記者采訪時了解到,目前,目前前洼村已擁有櫻桃西紅柿大棚400余個,還有200余個正在建設中,在前洼村的帶動下,周邊已經形成了1500余個大棚、占地近萬畝的西紅柿現代農業產業園。崔家集一半村莊種植西紅柿,全鎮設施栽培大棚總數達到了4000個,種植面積2萬余畝,實現年銷售收入7.5億元,帶動村民年增收5.2億元。2021年,崔家集鎮計劃新建400個以上總占地2500畝的設施大棚。此外,鎮黨委政府積極對接百果園、新發地等公司,助推崔家集西紅柿入駐京東平度蔬菜館、淘寶等電商平臺,進一步拓寬西紅柿銷售渠道,促進群眾增收致富。(觀海新聞/青島晚報記者 馬丙政 蘭昌云 王德彬 通訊員 張瀟)
責任編輯:馬妮娜